標籤 陳志金 下的所有文章

2015 / 4 / 17

重新找回屬於自己的光明未來

 

作者:台中榮總 實習醫學生 房暐宸

 

 

重新找回屬於自己的光明未來

 

 

「不認真的一代」是因為沒有「可預見的光明未來」

 

在網路上關注新思惟國際的文章已久,一直很想去現場參加體驗,但受限於較高的學費(對實習醫生而言 XD)和腦中一直有個小聲音說「現在去參加這個會不會太早?」不過最後因為有參加過的學長強力推薦,總算忍不住報名了。

 

印象很深,在一日秒殺的那天,蔡校長的文底下有一篇留言:「或許這(一日報名額滿)反映著,年輕的這一輩醫師,對於未來的焦慮,是空前的。」我深感戚戚焉。

 

我們這一代常被說是較不認真的一代。從客觀來講或許是,我們已不像前輩們為了醫學廢寢忘食、Harrison 翻三遍、intern 開 appendicitis。但追根究柢,我覺得更重要的差別是,以前的人是為了一個可預見的光明未來打拼,但現在卻沒人可以 promise 在我們歷經辛苦的訓練、習得一技之長後,仍可以有好的山頭可以佔。

 

 

陳建華、陳建行醫師的分享,給我相當大的鼓舞。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5 / 4 / 17

熱情、熱情、熱情

 

作者:台北榮民總醫院 麻醉部 鄭宏煒 醫師

 

 

熱情、熱情、熱情

 

 

這次的《新思惟論壇》有著太多精彩的瞬間,連去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。只能夠一邊忍著尿意,一邊寫下幾段讓人難以忘懷的心得 XD

 

 

讓人停不住笑的「謠言終結者」

 

近來一直在臉書上追蹤陳志金主任的文章,這次終於有機會一睹盧山真面目,前幾日臉書與論文的 citation 比喻,更是令人不禁會心一笑。從一開頭就充滿信心的自拍示範,以及拿出相機的宣言,陳主任在這二十分鐘,讓人笑、讓人大笑,讓人停不住的笑!

 

馬來西亞醫師的百萬月薪,原來是一則黑心傳言,輕易就被謠言終結者粉碎。新加坡的美好願景,也不能掩蓋住 300 萬 Altis、4000 萬公寓與二等公民的事實。反求諸己,找出真正的動機因素,保持熱情,才能成就自己真正的好,那種別人無法忽視,如囊中之錐的好!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5 / 4 / 17

講者,當?不當?

 

作者:《新思惟論壇:跨界》講者 陳畊仲 醫師

 

 

講者,當?不當?

 

 

這是我「朋友」勵志的故事,與大家分享。

 

我這位朋友,大學畢業後幾乎一帆風順,申請專科訓練時從群雄中二取一 脫穎而出。專科訓練結束後,又剛好搭上主治醫師缺大放送,而順利升上了主治醫師變成死公務員半工半讀 拿到碩士,房價飛漲前靠爸 也買了房,可說是人生勝利組。

 

但是不知哪根筋燒壞,從去年開始就看他常在臉書打卡,到處上課,而且都是上台北耶,高鐵一趟來回也要三千多,更誇張的是,上的課學費都好幾萬,醫生果然好學錢好騙。我問他幹嘛這麼認真,他說什麼受了大腸 太陽花的刺激,又看了菜一成 蔡依橙的文章,聽了楊斯 棓的演講,覺得人不能混吃等死 自滿於現狀,所以這麼拼;看他講這些話時臉上閃耀著以前從未出現過的光芒,身為朋友我也替他高興。

 

上個星期天,乖乖隆叮咚,看到他被好多人 tag,參加ㄧ場叫 跨界的論壇當講者。曾經聽他說過,他有個夢想,就是上新思惟,沒想到他真圓夢了!當然要問問他有什麼感覺!不過他看起來有點並不是很興奮,說他五味雜陳,念在多年好友,就把他的想法告訴我…..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5 / 4 / 15

一場很舒爽的團體治療

 

作者:高醫 精神科 林奕萱 醫師

 

 

LinIH

 

 

從「追星」演變為「團體治療」

 

報名的時候,主要是為了追兩個星:藍弋丰醫師和林煜軒醫師。一個是蔡校長口中的天才,另一個是精神醫學界景仰已久的青年新星。但除了完成追星之外,再一次,蔡校長和新思惟國際,又為一大群的醫師(也有些非醫界的學員),進行了團體治療。

 

這次比較不一樣的是,加入了兩個非醫界的超強講者壓軸,慘電這群號稱是全台灣最聰明的頭腦,他們是鄭伊廷 XDite林之晨 Mr. Jamie,但被電得服服貼貼,是一場很舒爽的團體治療。

 

 

聽演講還被嗆…… 但,很爽!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5 / 4 / 14

2015 / 4 / 12 (日) 滿意度分析 與 手寫回饋

 

策展人:蔡依橙

 

 

MECO_Radar

 

 

如同在 Facebook 上的留言,這次跨界研討會,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一次。也帶給了許多講者難忘的回憶,如:陳志金主任XDite楊斯棓醫師 會後的留言。

 

乍看這次的雷達圖,似乎並不是太理想,但這個案例,剛好說明了幾點事情:

 

  • 數字不會說話,甚至會說謊話。要有豐富的實際經驗,才能看出真實意義。
  • 領導者一定要在現場,否則很容易做出錯誤理解,甚至錯誤決策。

 

您如果在會場跟我們共度一天,會發現到,雷達圖這樣的結果,是以下事實造成的:

 

  1. 其實現場全部的演講都非常精彩,個別拿任一場出去單獨舉辦活動,都能取得 4.5 以上高分。
  2. 問卷回收 98.3%,這種高回收率,幾乎沒有 bias。其呈現的,真正是「所有人」的所有反應。
  3. 大活動人數多,天生就不可能滿足「所有人」,重點是,整體活動的主軸有沒有出來、時間流是否順暢、重要的幾個分眾族群是否有被啟發。這次跨界研討會,我們都做到了。
  4. 人有「比較效應」,智力 100 的諸葛亮跟智力 97 的荀彧擺在一起,明明都是滿級分的優秀選手,真要同台競技,填問卷給分,可能諸葛亮就拿到「非常滿意」,但荀彧會被勾成「滿意」。

 

作為一個資深的策展人,說老實話,這場所有講者,都達到了「超越優秀」的水平,只是差距太小,在給分的時候,被五級分問卷設計給放大了。我個人認為毋須掛心,分數差一點點的高高低低,也沒有意義。

 

最多人抱怨的,是「早上課程太精彩,找不到時間上廁所。」這點我們已深自檢討,並將在未來的活動中,放入適當的休息時間。讓各位的膀胱受苦了,很不好意思。(鞠躬)

 

以下是代表性的手寫回饋。全體同仁與講師,再次謝謝各位!

 

 

追蹤新思惟國際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5 / 3 / 19

[課前問答] 到其他國家行醫前,你需要考慮的。

 

作者:陳志金 醫師

 

 

tanck-1 

 

問:身為急重症加護醫師,站在醫療崩壞的最前線,懷抱熱情與專業卻因健保制度限制重重,或因醫糾暴力感到心灰意冷的強烈無力感。想請教陳志金醫師心目中急重症醫療環境的烏托邦是怎樣?未來在台灣有機會實現嗎?如果能跳脫健保束縛及資金問題實現這種夢想,將會面對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?反之,如果在現行制度下已成死局,除了跨國行醫之外有沒有其他選擇?(胸腔科主治醫師 男 33 歲)

 

答:我的想法是,既然是選擇留下,如果大環境無力改變,就從自己的小環境開始改變!

 

我覺得,急重症醫療,良好的團隊合作、醫病溝通是很重要的,而關懷與正向,正是能夠讓我們繼續留在這個醫療環境的兩個重要原素,因此,除了醫療專業以外,我花了很多的心力在自己的 ICU 裡做這些改變。而更小的環境,就在兩耳之間!就是自己的心態問題。

 

如果你真的覺得已是死局、跨國行醫也沒有比較好,那就看看自己有沒有第二專長可以轉換跑道?而自己對於轉換跑道,除了「想」以外,又做了多少投資與準備呢?

 

閱讀更多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