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 / 4 / 20

跨界成功的人分享經驗,不再那麼遙不可及。

 

作者:門諾醫院 發展部 連竟堯 主任

 

 

p13

 

 

「這場論壇是一個點燃器,將點燃每一位參與者的熱情與企圖心。這不只是學習的跨界,更是思想上的跨界革命。」

 

這是我寫在新思惟跨界論壇滿意度調查表上的回饋。今天現場兩百多位參與者中,我是少數非醫療專業的人,但因為我大學念的是醫管,現在每週也有機會參與在醫院的院級會議中。我嘗試著從一個比較不同的角度,去解讀與思考今天的活動。

 

蔡依橙用四句引言帶出活動的核心:

 

p1

 

 

不管是 Google 與 Apple、奇異與拜耳、柯P與勝文,他們都因為跨界而成為競爭對手,當我們還只是想著安逸的工作,與維持既得利益時,卻不知道自己隨時可能被跨界的浪潮淹沒與取代。

 

李紹榕醫師在演講中,要我們關注破窗效應在發酵,也能發現,各團體在搶奪最後的利益。

 

另外他與賴奕菁醫師,也證明了自媒體的確立。透過自媒體,醫師也能有更多自我保障的工具。雖然有人或許覺得李醫師的演講太過悲觀,但那個提醒,的確是發自內心的:「唯有活著,才能繼續走下去,唯有不被醫療訴訟打倒,才能以醫者的身份繼續理想的實踐。」

 

 

發展新技能過程,讓我大開眼界。

 

陳建華醫師不買房,貸款買 1500cc 的小車,所以他可以不被財務的壓力所掌控;他不去面對健保給付低落的現實,他在看一個病人只有 80 元收入的前提下,依然堅持每一診都限診只看 12 人;當他是年輕主治醫師,分配不到住院醫師時,他寧可只收治三個住院病人,自己親自去照顧。放下一切時,心情轉為平靜,因為「You have nothing to lose.」。

 

為了掌握沒人懂的超音波疼痛治療技術,他參加了婦產科、小兒科、耳鼻喉科的超音波研習,上了一整個學年的影像處理醫工課程。對於超音波機器的原理­­­­完全的掌握,為了請益大師,邀請國外專家來一對一教學。甚至為了培養耐心掃描的能力,還找老婆做情趣超音波XDD

 

這樣的努力與付出,讓他獨創超音波應用,解決以往難解的問題。讓他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改變這個世界。他讓超音波應用在腦瘤治療手術的時間,減少一半、手術成效更好。他認為,面對有問題的健保模式,正是創造新模式的契機;為病人生命創造價值及精進臨床技術是對的,但同時這件對的事,也該為醫師自身帶來價值。

 

神經失能,是未來一個很大的課題,他立志在 2025 年成為全球最頂尖的神經修復品牌。

 

我立志要邀請他來門諾分享,並希望當他成為全球頂尖的神經修復品牌時,門諾有機會可以透過院內創業的模式參與其中。

 

他最後的提醒與結語很棒,任何的「取」都夾帶著「捨」。

 

「專注才能超強,超強才有競爭力,累積信譽其實是未來生存的關鍵。」

 

 

p3

 

 

為病人創造價值,獲得合理的價格。

 

陳建行醫師原本在診所看一般科,他發現慢性疼痛的病人,吃藥打針復健都很難有效,他決定從疼痛著手,學習能有差異化競爭力的技術,他花了 44 個禮拜天去上復健師的徒手整復課程;並結合其他像是超音波及注射治療等技術,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服務利基。

 

他開設了建行診所,不開藥,也不用請藥師。

 

他對於自費的定價,是根基於你為病人帶來的價值,現在他的收入只是在健保診所時的 20% ~ 25%,但他可以自己掌握生命(整理保險與自己學會記帳)。他在開業一年後,對創業的想法是:「遇到困難,想辦法解決他,進步一點點,持續努力進步的過程。」

 

自費門診的病人,自覺錢要花在刀口上,所以反而很準時也很尊重醫師,他認為:「要自己打造一個理想的環境,為病人創造價值 讓自己能獲得合理的價格。」

 

兩位陳醫師,都提到要為病人創造價值,不知道現在有多少醫院在討論經營指標或策略時,會思考如何為病人創造價值這件事。

 

我想 這就是現在臺灣醫療最大的問題所在。

 

 

p4

 

 

到業界發展前的準備

 

林醫師目前任職於國際藥廠,他從資料的生產、怎麼說明資料、資料如何應用三個面向。提出醫師如果要跨界到產業界,該準備與強化的能力。

 

我特別喜歡他最後的兩張簡報:「穿著是要顯示出你的臨床經驗,行頭是要妝點你的專業知識。」

 

 

p5

 

 

跨足產業界

 

原來陳建華、蔡依橙、藍弋丰是高中同學,那一班的老師看來肯定非常頭痛阿 XD

 

他提到醫師轉業的幾個困難,Over qualification 條件太好反而很難找工作?

 

  • Stereotype 一般人的刻版印象
  • Opportunity Cost 機會成本很高
  • Lack of Second Skill 缺乏第二專長

 

但醫師的訓練中,也會讓醫師在跨界時,獲得別人沒有的優勢,Thinking Process、鑑別診斷產生的思考訓練,對產業分析資料很有幫助。所以他選來報導的公司,都很容易被 Google 買走!

 

另外,因為要看大量的醫療專業書籍,所以被訓練成必需有處理大量資訊的能力,因此他才能看一堆文獻,整理成一本得到金鼎獎的書。(聽說最近有空前絕後的簽書會,不能去好可惜啊!)

 

另外像是 Crisis & Risk management、Team Work 及 Contact 其實都是醫師在訓練過程中無形中都已內化的能力,這些都是醫師跨界後,最重要的優勢與利基。

 

 

p6

 

 

出國行醫不該是逃避

 

開始前,陳主任提醒大家相機要準備好,事實也證明,根本來不及筆記啊!除了一直笑之外,就只能一直拍照了。

 

簡單的摘要就是:之前有某雜誌的報導關於臺灣醫師,被挖角到馬來西亞的事,基本上是個幌子,主要是某公司想炒作馬來西亞的房地產。不過這也不是重點,陳主任最想講的關鍵是:「如果真的有一份夠好的工作在那邊,那一定也是留給夠好的人,所以不要將出國行醫變成一種逃避,否則其實到國外做醫師是不會比在臺灣好的。」

 

 

p7

 

 

學習,別在心中劃上界線。

 

陳畊仲醫師提到太陽花學運帶給自己的啟示。並且在蔡校長的文章及楊斯棓醫師現場演講的啟蒙下,決定讓自己開始行動。而這樣的行動也是有策略且有步驟的,這一動,就讓他成為了 TED 的講者。他說:「心中沒界限,就不會阻礙到各種學習。」我覺得這確實是學習的過程中,一個非常好的前提。

 

 

p8

 

 

數據歸納,產生意義。

 

陳育群醫師開場就展現出,他對資料與數據間的敏銳與直覺,將這次參與論壇的學員資訊,與課前發問的文字內容做分析,分析出八個群聚的概念。

 

他在念醫學院的過程中,開發出超厲害 PDA 平台­­醫學共筆筆記,這給他一個啟示:「或許你不需要是最聰明的那個人,但透過創造一個系統,及擁有開發關鍵程式的技術,你能集合最聰明的一群人,達成一個偉大的成就。」

 

我特別喜歡陳醫師談到如何讓大象跳舞,他觀察到臺灣的醫護人員,每天都在緊繃的忙碌中度過,但這個忙碌的過程中,是否有忙對方向?

 

他用數據分析了醫院中,花費許多時間的出院準備服務,結果發現因為沒有將病人做分級的出院衛教。所以真正需要更多衛教的高風險病患,反而得到不足的衛教。在分析後,除了改變臨床衛教的策略,同時也搭配上遠距照護,讓高風險個案避免在短時間再入院的可能,這種運用數據分析,改善醫療照護流程的模式,真的非常讓人驚豔。

 

我覺得這樣的模式若能運用到各醫院,除了能為病人創造更好的就醫體驗與價值。同時也能更有效的運用,非常珍貴的醫護人力。

 

陳醫師原本也有兩張簡報,分享他如何透過數據,讓醫院的空間與動線規劃變得更有效率,可惜時間上無法讓他有更深入的分享。我也超期待能邀請陳醫師到醫院來分享,若門諾未來的新院區規劃,能同時導入服務設計及數據支持的空間動線規劃,相信才能成為一間有能力為病患提供更好照護的醫院。

 

陳醫師在 QA 時間提的一個概念非常棒:「研究自己的時間使用,就會更有效運用時間。」所以,如果覺得自己的時間常在不知不覺中就不見了,試著研究一下自己如何使用時間的吧!

 

 

p9

 

 

令人目不轉睛的簡報藝術

 

對不起,我從頭到尾聚精會神的聽棓哥的演講,享受他在台上傳遞訊息的藝術。所以欲瞭解楊醫師所分享的內容,QR code 請掃:

 

 

p10

 

 

爛牌打出好局,令人敬佩。

 

與蘇公在網路上互動已久,最近也一起去參加了社企流的年會論壇,但卻完全看不出蘇公曾有那麼辛酸的過去,我很佩服他,願意分享自己背黑鍋想自殺的心情,但上帝也是很奇妙的。在他自我放縱與放棄的過程,居然也讓他認識了擁有各種關鍵情報的酒商(笑)。

 

我覺得他對於醫院運作的觀察與體會非常細微,他提到不能擋掉太多利益,但你要知道利益運作的機制。他也談到,若不想執行一個爛的計畫,不如你自己主動寫一個更好的方案給醫院。他對於人性的觀察也很精準,人不是要名就是要利,退一步能讓團隊更圓滿。

 

擁有一手好牌不厲害,一手爛牌還能打出一個好局才讓人敬佩。蘇醫師的分享,我想會讓很多每天抱怨的人閉嘴,重新思考自己要怎麼去打出屬於自己的一個好局。

 

 

p11

 

 

本業努力做,對創業一定有幫助。

 

蔡校長開宗明義的說:「本業努力做,對創業一定有幫助。」很多人面對困境,除了抱怨卻沒有在當中找機會,蔡校長還在醫院時,一小時的醫學會議裡,他可以找出 15 篇相關文章閱讀。同時也能瞭解這位講師是否用心,是否為未來可合作的伙伴。

 

參加了無數無聊會議後,也促成他的一個決心,就是:這輩子不犯這樣的錯,不會辦一個活動或課程來浪費大家的生命。

 

蔡校長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,當他面對新機器的學習時,不是去抄其他醫院的流程,而是到 Amazon 找評價最好的書。並在經濟不寬裕的情況下,自費到國外看領域最強的大師演講,看這些大師怎麼思考、怎麼解決問題?

 

這個過程中,他的視野是直接跳上去的,這也讓我想起,楊緒南醫師常對我耳提面命的事,要向全世界學習,不要讓自己被限制住了。同時也讓我有點感概,常常在醫院中要提出一些新的概念跟想法時,第一個常聽到的都是:「去看看其他醫院怎麼做的吧。」

 

這樣永遠都做不出一個很棒的方案,能讓別人說出:「去看看門諾是怎麼做的吧!」

 

蔡校長很懂團隊的運作,我想也是他在醫學中心的「實務+現實」中學到的,當自己有利用價值,才有機會在不同的團隊中學習及成長。

 

在寫這篇心得的時候,也看到蔡校長自己寫的心得,我想他心裡,對這個跨界論壇有比所有人都還多的感動與感概,但從蔡校長的分享,我們也很清楚知道一件事:

 

「所有努力與累積都不會是枉然的,看重自己的每一天,在自己所做的事上全力以赴。當時機對了,你也擁有一群值得信賴的伙伴。你就能航向新大陸。」

 

 

p12

 

 

從聽故事中獲得啟發

 

最後兩位業界名人的創業分享,我是以聽故事的心情,去感受那種創業過程的驚心動魄。如同我投稿攝影大賽的作品所想呈現的,跨界的路其實很窄也不好走,但透過連結,透過成功的人分享他們的經驗,跨界不再是那麼遙不可及。

 

最困難的,反而是我們自己心中的那條線,那條線或許是放不下目前所擁有的。也或許是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設限,但若能真的找到自己想要去做的那個志業與興趣,就能透過策略性的行動,一步步的往跨界及改變人生的方向,不斷前進。

 

 

追蹤新思惟國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