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籤 醫療 下的所有文章

2015 / 4 / 24

熱烈迴響

 

 

MECO_20150412_322

 

 

問卷回饋

 

2015 / 4 / 12 (日) 滿意度分析 與 手寫回饋

 

 

攝影大賽

 

「跨界攝影大賽」得獎作品 (吳易澄 / 郭哲麟 / 張修碩)

 

 

攝影紀實

 

2015 / 4 / 12 (日) 攝影紀實

 

 

講者心得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編輯特選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社會各界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心得總覽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5 / 4 / 20

除了讓自己更強,更希望讓別人更好。

 

作者:DQA 陳建樺 工程師

 

 

MECO_20150412_639

 

 

樂於助人

 

幾個星期前上台北時,特地先去探望因為病患醫療暴力受傷的賴醫師,與賴醫師閒聊醫療暴力的過程中,她問到為什麼我會上台北,是要再參加新思惟的課程嗎?我回答:晚上要去參加吳妮民醫師的新書分享會,前些日子得知賴醫師受傷的事件,所以特別提早上來探望一下的;賴醫師聽聞後說:看起來你很喜歡醫療嘛~

 

在回家的路上,一直在想為什麼我會這麼喜歡醫療?想了很久,或許是因為個性像醫師一樣喜歡幫助人吧?特別是可以用自己的專業來幫助人更好,這不也是當醫師的本質嗎?

 

 

被打臉打得很過癮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5 / 3 / 20

[課前問答] 醫療生涯中,我所做的創業準備。

 

 作者:蔡依橙 醫師

 

 

01_tsaiic_Meed2014-526

 

 

問:人總是容易安於現況,想請問是怎樣的想法和決心,讓講者跨出醫療的舒適圈,自行創業?本身並沒有第二專長,考量到家庭和經濟的壓力時,如何鼓起勇氣去拋棄已花了將近人生 1/3 的時間所訓練的專業和知識?(五位醫師詢問)

 

答:其實不一定要拋棄的。

 

安身立命也不錯

 

在之前的部落格文章中,小弟有打算書寫一個系列,但寫到一半就忙起來,所以目前只寫了第一篇:「醫療崩壞中,我該怎麼辦?」:可能的路之「安身立命」路線

 

我認為,已經受完醫療訓練的醫師,有三條路可走:

 

  1. 安身立命:接受現況,享受人生。
  2. 不甘平庸:追求卓越,拿所應得。
  3. 大膽離開:保留核心,大開大闔。如:做自費、移民、轉職、創業……等。

  閱讀更多 »

2015 / 3 / 20

[課前問答] 內部創業:急重症加護之科經營經驗

 

作者:蘇迎士 醫師

 

 

suys_SAVD_20150208-344 

 

問:在醫院中進行內部創業中(罕見疾病的骨髓移植),臨床上已有 4 個核心成員互相支持,另一方面也積極和荷蘭、波士頓、西雅圖…… 等專家建立聯繫討論的管道;而學術上也組成撰寫團隊,已有文章開始發表。如何說個好故事,繼續吸引其它人投入這個領域呢?(感染科主治醫師 男 36 歲)

 

答:這個問題,我想用一個比較實際的方式回答,請問,加入您的團隊,是有「名」還是有「利」?

 

這聽起來很市儈,但卻可能是最直接被考慮的問題。

 

就你的問題來看,應該在利潤上是看不到邊的,不過還是先談談利,如果你跟醫院已經談好,你這內部創業是屬於封閉系統,所有個案治療的利益扣除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後是完全屬於你們的,那你可以算算看,再加進一個人,所攤提的照顧成本可以減輕多少,但減少的利益能否由多出一個人的技術增加的收益彌補回來。

 

如果是「名」,你想加入團隊的人,在文章上掛名怎麼掛?未來計劃的分攤有多少預算可以給他?他加入這個團隊後,能不能藉由這個新的技術,讓他可以在記者會發表、在他領域的研究有突破進展,或是,就只是沾沾光?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5 / 3 / 20

[課前問答] 給專業人士的創業建議

 

作者:林之晨 創辦人 

 

 

jamie

 

 

問:在白色巨塔關久了,多半只有醫院裡的人脈,如何在有創業念頭開始時,有效率的增加不同領域的人脈,了解可能的產業?(麻醉科主治醫師 女 35歲、腸胃科住院醫師 男 31歲)

 

答:何不每天在 Facebook 上大聲說出你的理想?

 

 

問:創業的初期資本大約是怎麼樣的數目?有多少的機會成本需要估算?資金上的風險要如何評估?在資金匱乏的情況下要如何踏出創業的第一步?(住院醫師 女 31歲、中醫部住院醫師 女 27歲、婦產部住院醫師 女 28歲、胸腔外科主治醫師 男 38歲、診所醫師 女 36 歲)

 

答:生病大約需要幾天才能痊癒?需要請假幾天?死亡的風險要如何評估?身體本來就不好怎麼維持健康?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5 / 3 / 20

[課前問答] 持續精進:學習,沒有極限。

 

作者:楊斯棓 醫師

 

 

01_yangsp_SPEAK_20150111_0452

 

 

問:楊斯培醫師如何結合熱情與學習,吸收跨界知識,走到今天?(精神科主治醫師 女 39 歲)

 

答:您好,我的第三個字是木字旁,唸做棒球的棒,這個字出自康熙字典,意義同棒,筆劃差一劃(我爸說差這一劃,會有頭家命跟辛勞命的差別,但我僅當參考用)。除了棓,火、土、金、水字旁的獎狀我都領過。

 

我念大學的時候,比一般同學多做了幾件事:

 

  1. 搭火車或坐尊龍客運北上聽演講(誠品敦南),
  2. 看很多課外書(王溢嘉、白先勇、各類人物傳記),
  3. 積極投稿各大報的社論(四大報我都被登過,小報我也不放過)。

 

這幾件事重覆做之後,我認識很多年紀大我五十歲(或以上)的人,我那時就思考:七十幾歲時自己想要達到哪些目標,譬如說我二十幾歲時就決定:六十五歲時(雖然當時還沒確定講題是什麼)一定要完成環島演講這件事(想不到三十五歲就完成了,可見設定目標的重要)。

 

閱讀更多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