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籤 楊斯棓 下的所有文章

2015 / 4 / 15

怎麼準備一場二十分鐘演講?

 

作者:《新思惟論壇:跨界》講者 楊斯棓 醫師

 

 

yangsp

 

 

先說三個重點

 

第一,就是評估這個演講邀約者值不值得信任?但如何評估,無非是要掌握他的 credit。他辦過多少活動?過去辦的品質如何?(可以由過去受邀講者心得、學員心得、現場照片窺其一二)

 

第二要評估場地,場地的軟硬體能不能讓您盡情發揮。

 

第三要評估聽眾,如果講給一群有錢又傲慢的人聽,不如去擁抱偏鄉沒有心機的小六生。

 

 

決定演講內容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5 / 4 / 15

一場很舒爽的團體治療

 

作者:高醫 精神科 林奕萱 醫師

 

 

LinIH

 

 

從「追星」演變為「團體治療」

 

報名的時候,主要是為了追兩個星:藍弋丰醫師和林煜軒醫師。一個是蔡校長口中的天才,另一個是精神醫學界景仰已久的青年新星。但除了完成追星之外,再一次,蔡校長和新思惟國際,又為一大群的醫師(也有些非醫界的學員),進行了團體治療。

 

這次比較不一樣的是,加入了兩個非醫界的超強講者壓軸,慘電這群號稱是全台灣最聰明的頭腦,他們是鄭伊廷 XDite林之晨 Mr. Jamie,但被電得服服貼貼,是一場很舒爽的團體治療。

 

 

聽演講還被嗆…… 但,很爽!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5 / 4 / 14

2015 / 4 / 12 (日) 滿意度分析 與 手寫回饋

 

策展人:蔡依橙

 

 

MECO_Radar

 

 

如同在 Facebook 上的留言,這次跨界研討會,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一次。也帶給了許多講者難忘的回憶,如:陳志金主任XDite楊斯棓醫師 會後的留言。

 

乍看這次的雷達圖,似乎並不是太理想,但這個案例,剛好說明了幾點事情:

 

  • 數字不會說話,甚至會說謊話。要有豐富的實際經驗,才能看出真實意義。
  • 領導者一定要在現場,否則很容易做出錯誤理解,甚至錯誤決策。

 

您如果在會場跟我們共度一天,會發現到,雷達圖這樣的結果,是以下事實造成的:

 

  1. 其實現場全部的演講都非常精彩,個別拿任一場出去單獨舉辦活動,都能取得 4.5 以上高分。
  2. 問卷回收 98.3%,這種高回收率,幾乎沒有 bias。其呈現的,真正是「所有人」的所有反應。
  3. 大活動人數多,天生就不可能滿足「所有人」,重點是,整體活動的主軸有沒有出來、時間流是否順暢、重要的幾個分眾族群是否有被啟發。這次跨界研討會,我們都做到了。
  4. 人有「比較效應」,智力 100 的諸葛亮跟智力 97 的荀彧擺在一起,明明都是滿級分的優秀選手,真要同台競技,填問卷給分,可能諸葛亮就拿到「非常滿意」,但荀彧會被勾成「滿意」。

 

作為一個資深的策展人,說老實話,這場所有講者,都達到了「超越優秀」的水平,只是差距太小,在給分的時候,被五級分問卷設計給放大了。我個人認為毋須掛心,分數差一點點的高高低低,也沒有意義。

 

最多人抱怨的,是「早上課程太精彩,找不到時間上廁所。」這點我們已深自檢討,並將在未來的活動中,放入適當的休息時間。讓各位的膀胱受苦了,很不好意思。(鞠躬)

 

以下是代表性的手寫回饋。全體同仁與講師,再次謝謝各位!

 

 

追蹤新思惟國際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5 / 3 / 20

[課前問答] 持續精進:學習,沒有極限。

 

作者:楊斯棓 醫師

 

 

01_yangsp_SPEAK_20150111_0452

 

 

問:楊斯培醫師如何結合熱情與學習,吸收跨界知識,走到今天?(精神科主治醫師 女 39 歲)

 

答:您好,我的第三個字是木字旁,唸做棒球的棒,這個字出自康熙字典,意義同棒,筆劃差一劃(我爸說差這一劃,會有頭家命跟辛勞命的差別,但我僅當參考用)。除了棓,火、土、金、水字旁的獎狀我都領過。

 

我念大學的時候,比一般同學多做了幾件事:

 

  1. 搭火車或坐尊龍客運北上聽演講(誠品敦南),
  2. 看很多課外書(王溢嘉、白先勇、各類人物傳記),
  3. 積極投稿各大報的社論(四大報我都被登過,小報我也不放過)。

 

這幾件事重覆做之後,我認識很多年紀大我五十歲(或以上)的人,我那時就思考:七十幾歲時自己想要達到哪些目標,譬如說我二十幾歲時就決定:六十五歲時(雖然當時還沒確定講題是什麼)一定要完成環島演講這件事(想不到三十五歲就完成了,可見設定目標的重要)。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5 / 3 / 18

課前提問回覆

 

 

QA

 

 

這次,關於跨界,200 多位與會者的辛辣問題,我們全部收到了!根據專長與資歷分類後,轉請講者們回覆。

 

回覆內容都反應了講者本人獨特的個性、訓練與風格,內容非常精彩實用,趕快來找一找,你的問題在哪裡?講者給了你怎樣的答案?

 

活動當天,除了聽聽高手們的完整論述外,也歡迎您準備更深入的問題,舉手發問!

 

 

[課前問答] 崩壞跨界:2014 台灣醫療趨勢回顧 (李紹榕

[課前問答] 從醫學中心的螺絲釘,走向新型態執業。 (陳建華

[課前問答] 從健保走到自費:忙碌中不忘追求卓越 (陳建行

[課前問答] 到業界發展前,你可以作的準備。 (林煜軒

[課前問答] 跨足產業界:醫學訓練的優勢與劣勢 (藍弋丰

[課前問答] 到其他國家行醫前,你需要考慮的。 (陳志金

[課前問答] 跨界學習:打造一個更好的自己 (陳畊仲

[課前問答] 數據時代:程式x資料x探勘x系統 (陳育群

[課前問答] 持續精進:學習,沒有極限。 (楊斯棓

[課前問答] 內部創業:急重症加護之科經營經驗 (蘇迎士

[課前問答] 醫療生涯中,我所做的創業準備。 (蔡依橙

[課前問答] 從「受雇」到「創業」到「群體受雇」 (鄭伊廷

[課前問答] 給專業人士的創業建議 (林之晨

 

 

追蹤新思惟國際

 

 

2014 / 12 / 27

引言:學習跨界

 

引言人:蔡依橙

 

 

陳畊仲 陳育群 楊斯棓 醫師

 

 

花了半輩子學習專業,為什麼不停止學習,用既有技能,賺錢度過下半輩子就好啦?在網路化、全球化的時代,為什麼要跨界?如何跨界?

 

閱讀更多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