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 / 3 / 20

[課前問答] 內部創業:急重症加護之科經營經驗

 

作者:蘇迎士 醫師

 

 

suys_SAVD_20150208-344 

 

問:在醫院中進行內部創業中(罕見疾病的骨髓移植),臨床上已有 4 個核心成員互相支持,另一方面也積極和荷蘭、波士頓、西雅圖…… 等專家建立聯繫討論的管道;而學術上也組成撰寫團隊,已有文章開始發表。如何說個好故事,繼續吸引其它人投入這個領域呢?(感染科主治醫師 男 36 歲)

 

答:這個問題,我想用一個比較實際的方式回答,請問,加入您的團隊,是有「名」還是有「利」?

 

這聽起來很市儈,但卻可能是最直接被考慮的問題。

 

就你的問題來看,應該在利潤上是看不到邊的,不過還是先談談利,如果你跟醫院已經談好,你這內部創業是屬於封閉系統,所有個案治療的利益扣除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後是完全屬於你們的,那你可以算算看,再加進一個人,所攤提的照顧成本可以減輕多少,但減少的利益能否由多出一個人的技術增加的收益彌補回來。

 

如果是「名」,你想加入團隊的人,在文章上掛名怎麼掛?未來計劃的分攤有多少預算可以給他?他加入這個團隊後,能不能藉由這個新的技術,讓他可以在記者會發表、在他領域的研究有突破進展,或是,就只是沾沾光?

 

更重要的是,再加進一個人,和團隊中既定成員能否合得來,是達到加 1 或是成倍的好處,還是有可能乘上小於 1 的數字,讓整體戰力不增反減。

 

通常,身為 team leader 的你,可能就是得當稍微吃虧、讓點利的人,你願不願意做這樣的犧牲以獲取多一點人加入?這都是得在增加團隊成員前得思考的問題。

 

如果這些你都思考過了,感染科有個好處,在看會診時你會看到各個科的病歷和病人,你很容易會知道這主治醫師的 complication 如何?會診您的時候,是慌亂還是從容不迫、是尊重人還是自以為是?找到好的對象,看會診時,多用點心跟這主治醫師多溝通,建立好關係,時機成熟,抓個空、喝個咖啡,或請中間人約個會面聊聊,甚至整個團隊一起吃個飯,很有機會就慢慢把團隊建立起來。

 

 

問:怎麼樣的動力驅使您去做跨界的嘗試?是興趣?是熱情?是眼界?還是看到機會?(診所醫師 男 36 歲)

 

答: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題目,我在人生路上也認識很多不同行業的朋友,有個在京都大學當教授的朋友,她有天跟我講個故事。

 

他研究所老師在 35 歲那年,突然間,覺得自己的研究太過拘謹,於是,規定自己每 5 年換一個研究方向。強迫性的喔,於是,他從通訊轉到預測,之後做資料分析,這十來年又轉換到電力和醫療,非常有趣。

 

可是,要度過這轉換過程,其實是很辛苦的,好不容易在一個領域有累積一定基礎了,到新的領域或新的工作,得重新再彎下腰,只有謙卑,才能收穫最多。那要度過這段時間,能謙卑、有毅力的度過,還是只有熱情和自信才達得到。

 

至於是不是一定都要跨界出去呢?這倒也未必,跨界是一種精神,讓你不侷限在原有的領域裡不思前進,在一個你有自信的領域,持續精進,也吸收新知,做出和他人的區隔,這也是一種生活的態度。

 

 

問:在目前的行業並不是能力特別突出,除了持續性專業的進修學習,若想要追求突破異業結合甚至自我成長,會有指標可以判斷方向是否正確嗎?畢竟人生苦短又不能重來,在原領域已經不突出了,跨界似乎是開啟新的路,有時候有些新想法,但也沒有把握跨了就一定成,謝謝!(診所中醫師 女 32 歲)

 

答:人生的方向很多種,我想舉我朋友的例子!

 

我有個朋友,在電視圈已經小有成就,就在她逐漸朝自己理想邁進後,檢視自己的存款和生活,她發現這似乎不是她想要的,所以她利用採訪過程中的心得,準備了一些存款、弄了部小攤車,開始賣起關東煮,一開始真的苦啊!備料、風吹日曬,存款看著慢慢燒完剩幾千元,谷底翻轉,生意蒸蒸日上,現在已經是生意相當穩定的店,

 

有天,我跟她聊,「你怎麼決定勇敢跨出這一步?」她說,重新回頭看,可能會再多準備一點現金再出發,可是,當時支撐她勇敢跨出這一步的原因,是因為,自己很確定在原來的行業,有足夠的實力絕對能再回去找到工作,另外,在這轉換的過程中,也持續有相關的進修和朋友幫忙。

 

回到妳的問題,「會有指標可以判斷方向是否正確嗎?」其實很難,企管的課程教我們去判斷一個企業的 winning strategy,但也告訴我們,成功是很難複製的,因為這過程中每個人碰到的難題都不一樣,家庭背景和你本來所擁有的資本也絕對不會一樣,所以做好備案,「高築牆,廣積糧,緩稱王」,把現有基礎儘快奠基深厚作為轉進備案,多結交不同行業的朋友,趁年輕試試,設下停損點。還是有機會成功的。

 

 

問:對醫學生與 junior R 來說,想醫療跨界這種事情會不會太早了點?在學生時期與住院醫師階段,如何累積跨界能量,做好跨界準備?甚至向跨界高手/同好們推銷自己?(內科部住院醫師 男 27 歲、PGY 男 26 歲、外科部住院醫師 男 30 歲、醫學生 男 24 歲、PGY 女 27 歲)

 

答:傳統的教育和學習常強調的是,你就好好地把一件事學好,好好考高中,好好上大學,找個好工作,就絕對沒有錯,對於會影響學科學習的事物都被視為窮凶惡極,可是,是不是跨界就這麼可怕?會把你本業拖垮?其實不是這樣的,不管是哲學、商學、法學甚至藝術,這些無不和醫學有關,因為醫學就是人的科學,在空餘的時間涉獵這些學問會太早嗎?其實永遠不嫌早。

 

那麼,跨界到跨出去,要早點起步還是晚點起步?這沒有標準答案,如果你的興趣非常確定,能力也非常強,家中的支持夠,經濟負擔輕,你早早就確立在某些事務上你的熱情、衝勁和野心,的確是可以提前先衝。

 

如果已經跨進了住院醫師,綠角大曾說過「第二專長是累積出來的」,至於興趣能否當飯吃?端看興趣是否能精進與專業化,你可以在住院醫師期間逐步的磨練自己的興趣到精。至於主治醫師,就如去年《那些醫學教育沒教的事》當中,賴醫師所說的,「滿分歸零、砍掉重練,中年轉業絕不浪漫」,你得面對很多從家人從社會的質疑,可是就不能嘗試嗎?倒也未必,還是要端看你的興趣和野心。

 

這次的講者,涵蓋了早中晚期的跨界模式,應該可以讓你找到你想要的答案。

 

 

問:在經歷轉換跑道或是跨越領域的過程之中,如何自我評估,知道自己的能力已經成熟到足以做出重大的生涯變革?(見習醫學生 男 32 歲)

 

答:每個領域其實各有不同,如果你真的是有花了十足的心力準備,又肯打開自己的心房,多去看看這些領域的高手,就會知道你的能力是不是達到大家認可的水準,因為你會開始發現,竟然看得出來這一行的重點在哪、別人問的問題你已經可以自己解答、也開始有人會請教你,這時候時機就真的是成熟了,已到達踏出嘗試的一步。

 

拿醫療工作做個比方吧,從實習初起,一開始什麼都不懂、到開始可以穩穩地接完一個病人、穩住生命徵象,在住院醫師階段,開始可以獨當一面、開始有人會向你請教、知道該如何治療病人讓他順利出院。

 

不過,是不是這樣就順利當上主治醫師?這又是另一層挑戰,獨當一面又是一回事,得要真的獨立了,你才會知道病人從一開始門診、住院、到出院追蹤是如何,要如何帶領一個醫療團隊把病人照顧好。

 

轉換跑道,也是得要歷經這些辛苦的過程,真有所不同的,是你或許在醫療或其他領域已經努力過,已經有你的底蘊存在,或許可以少去一些失誤的過程。

 

 

問:在未跨界前,如何發掘自我潛能?在決定跨界時,自我本身可以如何做準備?(醫療科技公司業務代表 女 29 歲)

 

答:開始回答前,先聽首歌吧,《Angela Aki / 手紙~拜啟 給十五歲的你~2014》。

 

其實業務的能力已經算是相當跨界了,每天十幾次的客戶拜訪,事前的專業準備,還得要準備多樣的知識能和客戶對談,為了配合客戶的作息,call 診、夜間探訪、morning meeting;甚至為了拉攏客戶做好關係,上班時間外的吃飯等應酬也是必須的。這種職業特性下,業務代表的工作時間雖然十分不定,但也極富有彈性。

 

至於自我潛能和準備,其實,就是強大夢想和充足的練習,《神之雫》這部漫畫看過嗎?裡面有兩個主要角色,神咲雫當然是討喜的,有著天生的味覺和視覺化能力,有這樣的能力,當然不用愁,順著感覺走就是了!

 

可是,如果稍差些,你願不願意像遠峰一青,死磕自己,達成巔峰呢?

 

拜啟,給參加這場活動的你,希望你能找到成功的方向。

 

 

問:創業者通常是不安於現狀而走出自己的路,有的是從有興趣的領域去做,有的是從專長開始,對於一個做什麼事情都只能做到還普普的人來說,要怎麼走出已經是日暮西山的現有環境,並且達到世俗眼光的「還算可以」的成績?(外科住院醫師 男 35 歲)

 

答:以前我覺得創業是件浪漫的事,不過年紀漸長,發現這還是得要有熱情和野心。

 

你有你所堅持的那件事情嗎?你有你的夢想嗎?

 

尤其是開始有點歲數了之後,這整個世道好像大家一起說好似地,開始用各式框架把你框起來,你得有個像樣而好聽的工作(例如:醫師、工程師……),你要有棟房(最好是在明星學區),你要有部好車,生幾個可愛到可以放在臉書上的小孩,你要讓爸媽串門子出席喜宴的時候,可以把小孩有的東西拿出來,跟大家比拼謙虛一下,你也得在參加同學會的時候,有個像樣的稱號好出席…

 

倘若沒有可以讓你堅持下去的夢想,隨著時間,沒多久就會被這框架所困住,壓得喘不過氣來,會質疑自己似乎什麼地方錯了,會開始覺得朋友似乎臉書上的生活都比我好,原來不需要創業也一樣能達成社會想要你變成的樣子,很快的你會想回到舒適圈,跟著他們的腳步。

 

此時,身邊和你成長背景相似的,一定會跟你說這就叫做「長大」、這就是「社會現況」。

 

因此,你得先確定你所相信的夢想,而且下過苦工,就像蔡校長說過的,「想成為世界等級的專家」,需要「一萬個小時」的研發與練習

 

為什麼這麼麻煩?有了夢想,喚起了野心,真正開始實行,失敗與困難才正開始,因為所有人都不會放過這個能唱衰你的機會,父母會質疑,老婆會翻臉,午夜夢迴還得別做惡夢嚇到自己,不過這都得靠努力靠這一萬小時以上把這些困難解決,其實這些路我們以前都走過,像是外科縫線的技巧、看病人的經驗,這無一不是靠磨練走過,現在與過去的差別只是群體壓力更大了。

 

First they ignore you, then they laugh at you, then they fight you, then you win.

– 甘地 –

 

希望你能在這次演講活動中找到答案和夢想!

 

 

問:因為身分的關係,我的問題可能比較特殊,我是軍職,服役年限還有 7 年,順利的話今年可以升家醫科主治。目前面臨的問題是,我想解決經濟的問題,兩個小孩開銷大,還想買房換車,醫院整體經營不佳,想要跳脫醫學的框架,找尋新的機會;另外有前輩建議,還要服役那麼久,念在職博士班也不錯,但這是一條漫長的路,猶豫不決。(家醫科醫師 男 33 歲)

 

答:制度其實一直再改,過去我們所看到的成功道路都可能有變化。以前軍中有不少條路好走,稍微努力一點就過得也很不錯。

 

就像你看以前那些大哥們,連專科考試都沒有哩,加入學會就好幾張專科執照、出國唸個書回來就副教授了,可是現在都會搖頭說,「學弟怎麼都一代不如一代……」。

 

問題在什麼?因為路變窄了,太多人走就塞了,以前還可以碰碰運氣出去闖蕩,不過我前陣子探聽到的價碼,台北也是一路在掉,留下來拼,校級缺就是這麼少,努力擠也不一定擠得到,一邊擠一邊走的也很不爽,所以,在裡面就很不快樂,大家抱怨的東西都差不多。

 

而且,升官的制度,軍中、 應該說所有的地方都一樣,所有的規定,都是拿來篩選他不要的人,你今天人對了,什麼事都有特例,人不對,就有一堆奇怪的內規告訴你,你還缺這個缺那個。

 

所以,博士班應該是要考量你的興趣,你喜不喜歡在這當中學習,博士班會有一些有趣的地方、教你一些基礎的東西、讓你重新回顧你臨床上看到的現象,用基礎學理思考考試,會是如何?如果只是為了升職這個目的,那就盡量找沒有太多關卡、有秘計破關的地方儘速完成,備著這個資格。

 

但是如果你想開業、想多賺點錢,是不是需要博士這個頭銜?還是應該多方找一些興趣、甚至和你家人一同思考創業方向,也不用每天和同事看著獎金分配制度和一堆奇怪的支援工作嘆氣,這樣真的會開心點,祝福你。

 

 

問:臺灣的公部門組織欲創新朝向跨局處進而跨界、跨領域合作,但繁瑣的行政程序,使得變革緩慢,若要改變臺灣行政體系制度,該從上層官員、基層公務員還是民間力量?(女 32 歲)

 

答:公部門的問題,我覺得是這樣,一般而言,公部門重防弊,私部門重興利。因為公部門不希望犯錯、不犯錯就可以順順利利過生活,所以樣樣限制,導致不興作為比較安全,這屬於被動性思維。而私部門需要去創造利益來生存,單單防弊會倒閉,所以得思考創新。這是積極性思維。

 

有個網路故事很有趣,您參考看看:

 

七個人住在一起,每天分一大桶粥。要命的是,粥每天都是不夠的。一開始,他們抓鬮決定誰來分粥,每天輪一個。於是乎,每週下來,他們只有一天是飽的,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。後來他們開始推選出一個口口聲聲道德高尚的人出來分粥。

 

大權獨攬,沒有制約,也就會產生腐敗。大家開始挖空心思去討好他,互相勾結,搞得整個小團體烏煙瘴氣。然後大家開始組成三人的分粥委員會及四人的評選委員會,互相攻擊扯皮下來,粥吃到嘴裡全是涼的。

 

最後想出來一個方法:輪流分粥,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後拿剩下的最後一碗。為了不讓自己吃到最少的,每人都儘量分得平均,就算不平,也只能認了。大家快快樂樂,和和氣氣,日子越過越好。

 

同樣的人,不同的制度,可以產生不同的文化和氛圍以及差距巨大的結果。壞的制度會讓好願望四處碰壁,而好的制度可以使人的壞念頭受到抑制。這,就是制度的力量!

 

要改變台灣,等待明君當然也是個辦法,可是當這利益結構越來越大難以撼動的時候,也只有整個社會力奮起,公民能覺醒,將他們的憤怒與能量集中幾個制度改革,台灣就能有機會。

 

 

問:現在許多上班族都上健身房、找減肥營養師來維持健康,是否代表預防醫學會有越來越多發展的潛力呢?(工程師 男 27 歲)

 

答:

醫術高明之處,在於能不斷玩弄病患,直到病痛自然痊癒為止

– 伏爾泰 –

 

醫學已進步到不再有人健康了

– 赫胥黎 –

 

預防醫學其實是很有趣的議題,在人們一直想長壽下去的願望下,別說現在,古代秦始皇也會派派徐福率領童男童女數千人、以及已經預備的三年糧食、衣履、藥品和耕具入海求仙,耗費龐大的金錢物力,結果讓他們跑到日本去了,這是史上很著名利用預防醫學獲利的故事。

 

所以,預防醫學絕對是有發展的潛力,不管什麼時代都一樣,重點是營利模式和獲利成長的方式該是如何,現在數位化的時代,幾分鐘後你的訊息或炒出來的熱度很快地就滅頂了,載體萬變,載道恆常,內容終究是核心,好好的研究,一定會有一條路的。

 

 

追蹤新思惟國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