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籤 醫學 下的所有文章

2015 / 4 / 20

這一天很棒,我也要讓自己很棒,不,應該是超級棒!

 

作者:長慎醫院 心臟內科 洪培倫 醫師

 

 

HungPL

 

 

先感謝新思惟國際舉辦「跨界」盛會,也感謝 13 位超強講者超振奮超熱血的演講,整天的情緒都是 euphoria 跟嗑藥一樣,一整個超爽 der。

 

課前就知道上台的都是神人,強到連車尾燈都看不到的那種。加上先讀過超高含金量的課前問答,真的是對這次的課程無比期待。

 

課中神人們講話邏輯清晰,鏗鏘有力,熱情和霸氣一句一句灌入耳中,以前看過得網路名句「世界上最可怕的事,就是比你聰明的人,比你還努力還認真!」突然浮出腦中,寒毛直豎冷汗直流。

 

 

暢談醫療崩壞

閱讀更多 »

2015 / 3 / 20

[課前問答] 醫療生涯中,我所做的創業準備。

 

 作者:蔡依橙 醫師

 

 

01_tsaiic_Meed2014-526

 

 

問:人總是容易安於現況,想請問是怎樣的想法和決心,讓講者跨出醫療的舒適圈,自行創業?本身並沒有第二專長,考量到家庭和經濟的壓力時,如何鼓起勇氣去拋棄已花了將近人生 1/3 的時間所訓練的專業和知識?(五位醫師詢問)

 

答:其實不一定要拋棄的。

 

安身立命也不錯

 

在之前的部落格文章中,小弟有打算書寫一個系列,但寫到一半就忙起來,所以目前只寫了第一篇:「醫療崩壞中,我該怎麼辦?」:可能的路之「安身立命」路線

 

我認為,已經受完醫療訓練的醫師,有三條路可走:

 

  1. 安身立命:接受現況,享受人生。
  2. 不甘平庸:追求卓越,拿所應得。
  3. 大膽離開:保留核心,大開大闔。如:做自費、移民、轉職、創業……等。

  閱讀更多 »

2015 / 3 / 20

[課前問答] 內部創業:急重症加護之科經營經驗

 

作者:蘇迎士 醫師

 

 

suys_SAVD_20150208-344 

 

問:在醫院中進行內部創業中(罕見疾病的骨髓移植),臨床上已有 4 個核心成員互相支持,另一方面也積極和荷蘭、波士頓、西雅圖…… 等專家建立聯繫討論的管道;而學術上也組成撰寫團隊,已有文章開始發表。如何說個好故事,繼續吸引其它人投入這個領域呢?(感染科主治醫師 男 36 歲)

 

答:這個問題,我想用一個比較實際的方式回答,請問,加入您的團隊,是有「名」還是有「利」?

 

這聽起來很市儈,但卻可能是最直接被考慮的問題。

 

就你的問題來看,應該在利潤上是看不到邊的,不過還是先談談利,如果你跟醫院已經談好,你這內部創業是屬於封閉系統,所有個案治療的利益扣除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後是完全屬於你們的,那你可以算算看,再加進一個人,所攤提的照顧成本可以減輕多少,但減少的利益能否由多出一個人的技術增加的收益彌補回來。

 

如果是「名」,你想加入團隊的人,在文章上掛名怎麼掛?未來計劃的分攤有多少預算可以給他?他加入這個團隊後,能不能藉由這個新的技術,讓他可以在記者會發表、在他領域的研究有突破進展,或是,就只是沾沾光?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5 / 3 / 20

[課前問答] 持續精進:學習,沒有極限。

 

作者:楊斯棓 醫師

 

 

01_yangsp_SPEAK_20150111_0452

 

 

問:楊斯培醫師如何結合熱情與學習,吸收跨界知識,走到今天?(精神科主治醫師 女 39 歲)

 

答:您好,我的第三個字是木字旁,唸做棒球的棒,這個字出自康熙字典,意義同棒,筆劃差一劃(我爸說差這一劃,會有頭家命跟辛勞命的差別,但我僅當參考用)。除了棓,火、土、金、水字旁的獎狀我都領過。

 

我念大學的時候,比一般同學多做了幾件事:

 

  1. 搭火車或坐尊龍客運北上聽演講(誠品敦南),
  2. 看很多課外書(王溢嘉、白先勇、各類人物傳記),
  3. 積極投稿各大報的社論(四大報我都被登過,小報我也不放過)。

 

這幾件事重覆做之後,我認識很多年紀大我五十歲(或以上)的人,我那時就思考:七十幾歲時自己想要達到哪些目標,譬如說我二十幾歲時就決定:六十五歲時(雖然當時還沒確定講題是什麼)一定要完成環島演講這件事(想不到三十五歲就完成了,可見設定目標的重要)。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5 / 3 / 19

[課前問答] 數據時代:程式x資料x探勘x系統

 

作者:陳育群 醫師

 

 

00_chenyc_NHIRD_20150125_0341  

 

問:想請陳育群學長分享一下,您會如何將大數據的精神及方法實際應用於醫療層面上?(除了寫論文外,這已經是學長的強項了)(醫院醫師 男 38 歲)

 

答:大數據精神在於「活用資料」,我們可以從「病患、服務流程、技術」三個角度來思考。

 

  1. 病患

個人醫療。大數據最重要貢獻在於「個人醫療」。群體資料有別於與臨床實驗,有助於幫助醫師患者盡快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。例如:COPD 病患心臟病該不該使用 beta-blocker?嚴重 COPD 病患心臟病是否有答案一致呢?藥物長期使用安全性?這類問題還沒有被很好的回答,這也是台灣健保資料庫很值得發揮的地方。

 

更先進的可以切入個人化藥物治療。例如:Tamoxifen 對於乳癌治療很有效,但是部分病人效果不佳,Johns Hopkins 研究團隊,從基因圖譜中找出名為 MACROD2 的基因可以在使用 Tamoxifen 前先預測 Tamoxifen 抗藥性,對於乳癌治療是很大鼓舞(這裡)。

 

最近的奈米技術更是數據分析的天下,UCLA 團隊發表新的藥物平台,可利用資料探勘技術找出對個人腫瘤最適當藥物,組合成個人化新藥(這裡)。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5 / 3 / 19

[課前問答] 跨界學習:打造一個更好的自己

 

作者:陳畊仲 醫師

 

 

chenkc_GRSP_20150124_0872

 

 

問:如何有效率或是如何正確找到自己有潛力的跨界學習領域?從小到大的教育與醫學的訓練過程中所學到的方式,在面臨跨界學習時,要做哪些調整?跨界的學習如果不去創業,對本業的影響如何轉為正面?(牙科主治醫師 男 42歲、急診主治醫師 男 35歲、中醫部主治醫師 男 45歲)

 

答:網路、網路、網路,因為很重要,所以說三次!

 

在網路世代,任何資訊都可以從網路取得,甚至名人偶像你都可以透過社群媒體,產生一些連結;而且只要運用零碎的時間,也可以獲取大量資訊,從中萃取你值得學習,有興趣而且可以投入熱情的領域。是的,與其找自己有潛力的,我更覺得興趣加上熱情,才是決定的關鍵。

 

而不管跨界不跨界,學習的態度都是一樣的,就是 Steve Jobs 所說的:「Stay hungry, stay foolish.」,保持對知識的渴望,主動學習,才有辦法吸收內化所學,轉為己用。而所有的學習,目的都是增強自己的實力,只要自身實力持續提升,不管你是要創業,或是要堅持本業,一定都會有正面幫助的。

 

閱讀更多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