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籤 學習 下的所有文章

2015 / 4 / 19

學習原本不會的事,就是跨界。

 

作者:Albert Yang / 楊為傑醫師 / 白袍旅人

 

 

學習原本不會的事,就是跨界。

 

 

從開始知道蔡校長的時候,其實就已經開始跨界了

 

對我來說,跨界的定義是很廣泛。只要是任何往外探索的行為都算是跨界。但最重要的其實「心態」,這是阻礙我們跨界的最主要因素。

 

當年意外在網路上發現蔡依橙醫師,突然驚覺:哇!原來這世界不是我想像的那樣。哇!原來我們是「抬轎世代」啊。那時,就開始有一種「頓悟」的感覺,而開始一連串探索世界的過程。

 

 

我的跨界之旅,是這樣開始的。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5 / 4 / 17

講者,當?不當?

 

作者:《新思惟論壇:跨界》講者 陳畊仲 醫師

 

 

講者,當?不當?

 

 

這是我「朋友」勵志的故事,與大家分享。

 

我這位朋友,大學畢業後幾乎一帆風順,申請專科訓練時從群雄中二取一 脫穎而出。專科訓練結束後,又剛好搭上主治醫師缺大放送,而順利升上了主治醫師變成死公務員半工半讀 拿到碩士,房價飛漲前靠爸 也買了房,可說是人生勝利組。

 

但是不知哪根筋燒壞,從去年開始就看他常在臉書打卡,到處上課,而且都是上台北耶,高鐵一趟來回也要三千多,更誇張的是,上的課學費都好幾萬,醫生果然好學錢好騙。我問他幹嘛這麼認真,他說什麼受了大腸 太陽花的刺激,又看了菜一成 蔡依橙的文章,聽了楊斯 棓的演講,覺得人不能混吃等死 自滿於現狀,所以這麼拼;看他講這些話時臉上閃耀著以前從未出現過的光芒,身為朋友我也替他高興。

 

上個星期天,乖乖隆叮咚,看到他被好多人 tag,參加ㄧ場叫 跨界的論壇當講者。曾經聽他說過,他有個夢想,就是上新思惟,沒想到他真圓夢了!當然要問問他有什麼感覺!不過他看起來有點並不是很興奮,說他五味雜陳,念在多年好友,就把他的想法告訴我…..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5 / 3 / 20

[課前問答] 從「受雇」到「創業」到「群體受雇」

 

 作者:鄭伊廷 工程師

 

 

XDite

 

 

問:我想詢問從受雇到創業,在心態上應該要如何調適這樣的轉變?(國際事務處管理師 男 30 歲)

 

答:到了一個年紀,許多資深的工作者都會想要邁向創業這條路。

 

許多人創業的理由多半是,因為上班不開心,或是種種 AA , BB , CC 理由。最後結論是:創業吧!「創業可以不用看人臉色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或許我可以發揮得更好」。所以「我想創業」。

 

「我可以做得更好」,所以我想創業。是一個很好的創業理由。但「不想看人臉色,想更自由自在」,卻是一個錯誤的創業理由。

 

如果你有類似的想法,我會認真奉勸先靜下心來思考你的工作內容出了什麼問題,去檢討該用什麼手段解決。但直接去創業,絕對不是好的解題方案。

 

創業絕對不是自由自在,無拘無束。而且創業精確的來說,就是從無到有打造一門生意,承擔風險。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5 / 3 / 20

[課前問答] 醫療生涯中,我所做的創業準備。

 

 作者:蔡依橙 醫師

 

 

01_tsaiic_Meed2014-526

 

 

問:人總是容易安於現況,想請問是怎樣的想法和決心,讓講者跨出醫療的舒適圈,自行創業?本身並沒有第二專長,考量到家庭和經濟的壓力時,如何鼓起勇氣去拋棄已花了將近人生 1/3 的時間所訓練的專業和知識?(五位醫師詢問)

 

答:其實不一定要拋棄的。

 

安身立命也不錯

 

在之前的部落格文章中,小弟有打算書寫一個系列,但寫到一半就忙起來,所以目前只寫了第一篇:「醫療崩壞中,我該怎麼辦?」:可能的路之「安身立命」路線

 

我認為,已經受完醫療訓練的醫師,有三條路可走:

 

  1. 安身立命:接受現況,享受人生。
  2. 不甘平庸:追求卓越,拿所應得。
  3. 大膽離開:保留核心,大開大闔。如:做自費、移民、轉職、創業……等。

  閱讀更多 »

2015 / 3 / 20

[課前問答] 持續精進:學習,沒有極限。

 

作者:楊斯棓 醫師

 

 

01_yangsp_SPEAK_20150111_0452

 

 

問:楊斯培醫師如何結合熱情與學習,吸收跨界知識,走到今天?(精神科主治醫師 女 39 歲)

 

答:您好,我的第三個字是木字旁,唸做棒球的棒,這個字出自康熙字典,意義同棒,筆劃差一劃(我爸說差這一劃,會有頭家命跟辛勞命的差別,但我僅當參考用)。除了棓,火、土、金、水字旁的獎狀我都領過。

 

我念大學的時候,比一般同學多做了幾件事:

 

  1. 搭火車或坐尊龍客運北上聽演講(誠品敦南),
  2. 看很多課外書(王溢嘉、白先勇、各類人物傳記),
  3. 積極投稿各大報的社論(四大報我都被登過,小報我也不放過)。

 

這幾件事重覆做之後,我認識很多年紀大我五十歲(或以上)的人,我那時就思考:七十幾歲時自己想要達到哪些目標,譬如說我二十幾歲時就決定:六十五歲時(雖然當時還沒確定講題是什麼)一定要完成環島演講這件事(想不到三十五歲就完成了,可見設定目標的重要)。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5 / 3 / 19

[課前問答] 數據時代:程式x資料x探勘x系統

 

作者:陳育群 醫師

 

 

00_chenyc_NHIRD_20150125_0341  

 

問:想請陳育群學長分享一下,您會如何將大數據的精神及方法實際應用於醫療層面上?(除了寫論文外,這已經是學長的強項了)(醫院醫師 男 38 歲)

 

答:大數據精神在於「活用資料」,我們可以從「病患、服務流程、技術」三個角度來思考。

 

  1. 病患

個人醫療。大數據最重要貢獻在於「個人醫療」。群體資料有別於與臨床實驗,有助於幫助醫師患者盡快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。例如:COPD 病患心臟病該不該使用 beta-blocker?嚴重 COPD 病患心臟病是否有答案一致呢?藥物長期使用安全性?這類問題還沒有被很好的回答,這也是台灣健保資料庫很值得發揮的地方。

 

更先進的可以切入個人化藥物治療。例如:Tamoxifen 對於乳癌治療很有效,但是部分病人效果不佳,Johns Hopkins 研究團隊,從基因圖譜中找出名為 MACROD2 的基因可以在使用 Tamoxifen 前先預測 Tamoxifen 抗藥性,對於乳癌治療是很大鼓舞(這裡)。

 

最近的奈米技術更是數據分析的天下,UCLA 團隊發表新的藥物平台,可利用資料探勘技術找出對個人腫瘤最適當藥物,組合成個人化新藥(這裡)。

 

閱讀更多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