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陳志金 醫師
問:身為急重症加護醫師,站在醫療崩壞的最前線,懷抱熱情與專業卻因健保制度限制重重,或因醫糾暴力感到心灰意冷的強烈無力感。想請教陳志金醫師心目中急重症醫療環境的烏托邦是怎樣?未來在台灣有機會實現嗎?如果能跳脫健保束縛及資金問題實現這種夢想,將會面對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?反之,如果在現行制度下已成死局,除了跨國行醫之外有沒有其他選擇?(胸腔科主治醫師 男 33 歲)
答:我的想法是,既然是選擇留下,如果大環境無力改變,就從自己的小環境開始改變!
我覺得,急重症醫療,良好的團隊合作、醫病溝通是很重要的,而關懷與正向,正是能夠讓我們繼續留在這個醫療環境的兩個重要原素,因此,除了醫療專業以外,我花了很多的心力在自己的 ICU 裡做這些改變。而更小的環境,就在兩耳之間!就是自己的心態問題。
如果你真的覺得已是死局、跨國行醫也沒有比較好,那就看看自己有沒有第二專長可以轉換跑道?而自己對於轉換跑道,除了「想」以外,又做了多少投資與準備呢?
問:如果面臨國外的醫療工作時,講師自己是怎麼在事業和家庭(父母/下一代)作抉擇呢?東南亞(馬來西亞、新加坡、香港)、東北亞、歐美的現狀有甚麼根本性的差異嗎?之前商業週刊有宣傳馬來西亞的醫療環境,請問個人前往馬來西亞發展的可能性有多高?還是一定要特定的醫院院所才可以過去?(麻醉科主治醫師 男 36 歲、眼科醫師 男 32 歲、二線科住院醫師 男 26 歲)
答:對我來說,成功的事業,不能沒有美滿的家庭生活,因此,在國外工作,除非只打算去做個一兩年,否則,需要考量的不只是個人的醫療專業的發展,而是家庭的生活/下一代的教育,是否能夠更好!
其實,不管是去那一個國家,有兩個根本問題必須面對:
- 當人家的二等公民,真的有比你現在好嗎?
- 你所能獲得的,有沒有比你放棄現在的社會資源更多呢?
不同的地區,在執業、食衣住行育樂、治安、政治上,差異就很大,既使是在同一個區域的不同國家,差別也很大。以台灣媒體製造業來看,報導的內容與實際的情況,當然存在不小的差異!必須小心的查證。馬來西亞的情況,可以說是「在外面的人想進去,但是,在裡面的人卻想要逃出來」。以中華民國國藉來說,想去馬來西亞行醫是困難重重!而馬來西亞藉的留台醫師,大多是因為家庭的考量,不得已才回去。
問:已經是主治醫師了,還有機會到美國行醫嗎?要考量那些因素?如何平衡自己的心態?尤其是 career status 的轉變(在台灣一路順利從 R 當到 V,但到國外時要重頭開始,甚至可能永遠當偏遠地區的 GP 或連工作都找不到的冒險)。如果真的在國外失敗了,又如何再站起來?(泌尿外科主治醫師 男 40 歲、PGY 男 30 歲)
答:機會當然有,只是,你願意用多少代價來換取?從新考取美國執照、重新再過一次住院醫師的值班生活、重新選擇訓練醫院、重新選擇科別、選擇執業的地點和工作等等,如果都是要達到自己理想的選擇,恐怕得付出相當的努力與代價,當然也得有非常「正向」與「健康」的心態。如果真的在國外失敗了,那就回來啊~你的家,大門永遠開著,歡迎你!
問:若之後想要跨足其他領域,或者想在現有的健保框架外找到另一番領域,走甚麼樣的科別或是選擇甚麼樣的醫院會比較適合?透過怎樣的管道能得知將來要往哪個領域發展、知道這個科別未來的走向呢?會建議在進入住院醫師訓練前就先出國拿學位嗎?(實習醫學生 男 24 歲)
答:就如同股市名嘴報名牌一樣,既使講得再天花亂墜,預期錯誤的可能性還是佷高。與其相信別人的推薦,不如相信自己的興趣、再投入 10000 個小時耕耘,收獲可能比較大一點。
假設出國拿學位,是希望對住院醫師訓練有幫助,說白一點,那應該是幫助不大,體力和心態比較重要。如果很清楚知道自己以後想做什麼,而且這個學位對你是佷重要的關鍵,同時住院醫師只是你的跳板的話,那先去拿學位。回來在當住院醫師的時候,就可以同時開始運用所學為將來做準備。
如果只是為了學位而拿學位,就要考慮,拿了學位回來,再當住院醫生的話,除了體力以外,心態上也需要更多調整了。
問:海外醫療援助,自身最需準備的能力?(急診住院醫師 男 30 歲)
答:海外醫療援助,必須具備自我照顧、適應力強、物質需求不高等能力!(哈~)
海外醫療援助,像無國界,一般會依科別,要求一些專門的知識,例如:內科一般都會希望有熱帶醫學/感染科(尤其是 HIV、TB)的學位。
而語言方面,除了英文,能有第二語文更好,例如去非洲能有法文,去南美洲能有西班牙文等等。
問:在某個醫療領域起步,有一些小成果後如何擴大影響力與提升深度?如何跨界與其他領域的人合作?(中醫師 男 31 歲)
答:如果想擴大影響力與提升深度,就需要與更強大的人合作與學習,最好是跨界的合作。新思惟所辦的課程,正是提供這樣的機會與學習,可以多多參與。
問:如果時光倒退十年,你會給那時的自己甚麼建議?(防疫醫師 男 32 歲)
答:人生只能往前看,不必再往回看,回頭只會亂了步伐,容易跌倒。我在任何時候給自己的建議都是:「把握當下、活在當下、儘量投資自己,累積多一點可攜帶的能量。」
問:想請問各位先進,在醫療機構中沈重的工作負擔下,各位是如何保持學習的熱忱以及對其他領域的好奇心呢?謝謝!(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 男 33 歲)
答:當您覺得投資自己很重要時、當你討厭當一位倚老賣老且被年輕人看不起的前輩時,自然就會有一股動力維持你的學習熱忱與好奇心。
問:在學習中,對我個人而言,值班帶來的體力與時間消耗是難以承受的。因此想請教講者如何作最有效率的休息,同時如何保持自己長時間處在最佳的學習及工作狀態?(外科住院醫師 男 31 歲)
答:值班對任何人來說,都是體力與時間的消耗。何時是自己最佳的學習時段,自己應該要最清楚,有人是在夜深人靜時、有人是在早晨。
時間管理,是忙碌的住院醫師必修的一堂課,坊間有很多課程可以參考,最重要的是瞭解自己,善用零碎時間,否則將來加上家庭與小孩,時間與體力的負擔只會更大。
問:
- 如果對醫療已失去熱情,也不打算當一輩子的醫師,在跨界學習與另尋自己的天賦熱情途中,發現自己真能樂此不疲的方向或價值,比如山林縱走、生態觀察保護、單車探訪秘境鄉土等等,理性上也知道這些不能當飯吃,但真的就只有在作這些事情時可以讓自己有「活著」的感覺,有可能朝這樣的方向發展跨出去嗎?
- 如果依然得面對現實,留在醫療的工作餬口飯吃,而將心力投注在醫療以外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深入鑽研,會否有不務正業的 moral hazard?(放射科主治醫師 男)
答:
- 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,如果你真的找到讓自己樂此不疲的方向與價值,真的恭喜你!就這個角度來看,你已經比大多數人富有與幸福了!能不能當飯吃呢?全心投入之後,以後我們可能還需要你賞口飯吃呢!
- 不會啊!初期的話,這是個比較保險的做法。留在醫療的工作,雖然是餬口飯吃,我相信以你的個性,也絕不可能會擺爛!(真正打算要擺爛的人,才不會問這個問題呢~)
追蹤新思惟國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