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籤 蘇迎士 下的所有文章

2015 / 4 / 20

講者的跨界經驗在非醫療領域也同樣有用!

 

作者:匿名

 

 

MECO_20150412_706

 

 

喜歡手冊的導讀,強調價值與價格的重要性。

 

正在創業的山谷中爬行,看到研討會的主題設計與邀約講者,直覺一定會很精彩,沒有任何猶豫就趕快報名了。這次論壇對我而言根本就是健達出奇蛋的概念:多個願望,一次滿足。

 

政府信用破產,破窗效應加劇。其實好像在很多領域都是如此。

 

我很喜歡大會手冊的導讀,裡面有提到臨床服務價格的崩壞,明顯影響到教學、研究、與醫療。台灣過去引以為傲的低價格、高技術,最終將剩下低價格。

 

其實,我覺得高技術應該要匹配相對應的價格,撇除「健保的本意是保障人民就醫的基本權利」,正因為很難有完美的制度,所以更應該納入各種條件的質變,因時因地因人制宜。

 

再者,低價策略,只是一個偷懶便宜行事(真是呼應低價)的作法,正因為做不出差異性與價值感,所以只好打著這樣的念頭行銷「我的東西跟他一樣好,或是差不多好,可是我便宜很多唷,快來買我吧!」有志一同的低價策略,終將把基石打垮。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5 / 4 / 20

新思惟的活動不能不搶!

 

作者:聖馬爾定醫院 家醫科 陳志誠 主任

 

 

MECO_20150412_204

 

 

先說結論。可以有這樣的聚會,聽到這麼多強者,直接又真實的分享他們親身走過的路,真是超棒 der。(以此向楊斯棓醫師致敬,果然對聽眾的心思觀察入微,如何埋梗也是一絕!)

 

 

堅持打造「超強」的能力,為病人創造價值。

 

之前就聽過建華創業的故事,這次是第一次聽到他在台中榮總所接受的「資源分配」。即使是這樣,依然堅持他的想法,慢慢的累積出自己與他人不同的能力,而且真的打造出了一個「超強」的能力,並且能勇敢走出醫學中心。

 

策略是一門「取捨」的藝術,思考能取得什麼,會失去什麼,而且反過來的,當捨去了什麼,又能取得什麼,如果能仔細的思考及分辨,絕對是一大競爭力。而回到最原始的想法,醫療要為病人創造價值,真的就是最重要的事,而他也展示出如何實現的方式。

 

建行醫師在自己有限的時間內,再投入到另一個領域重新學習,而且投入了 3 年以上的時間,並且慢慢累積出一群願意從遠處來就醫的患者,和很多診所所在意的地緣性作出了區隔。只要有心學習,就可以累積出另一個專業。

 

陳志金主任親身走訪星馬,而且還是用 EBM 的方式,作出分析與診斷,還有多樣的第一手資料,分析精闢入裡。看到他的簡報,圖文串場速度飛快,相當過癮。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5 / 4 / 20

我可以去 TED,不需要花錢來這裡。

 

作者:匿名

 

 

MECO_20150412_322

 

 

關注新思惟國際,是從關注蔡校長開始的。

 

這幾年來,看著新思惟舉辦的工作坊大型論壇越來越多,心中一直有想要報名的衝動。尤其是看著網路上雪片般的心得文,更是心癢難耐(蔡校長的社群經營、社群行銷實在有一套!)。

 

 

值得學習的活動籌備

 

這次,在網路上一看到新思惟舉辦「醫療跨界、學習跨界、創業跨界」論壇,二話不說,馬上報名!參與這場活動,除了主題很吸引人,另外也想看看這個一直被學員稱讚的「新思惟」辦活動的技巧,究竟有什麼魔力。

 

一到會場,新思惟的貼心舉動就令人感到驚艷。我自己馬上有一個最深刻的體悟,讓「聽眾處理越少雜事,就能讓聽眾越心無旁鶩在當日的活動上」,就是一場好的活動。我不需要擔心沒帶紙筆、沒上網看完課前問答,新思惟都另外替學員準備好了,這個設計活動的心法讓我受教了。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5 / 4 / 18

跨界論壇助我看清環境和方向

 

作者:匿名
 

 
11_MECO_20150412_619

 

 

身處醫療崩壞的現場

 

參加跨界論壇的前兩個星期,我經歷了幾個瘋狂不眠的值班。只能抓緊時間補上白天沒時間處理的行政工作、臨時冒出來的罕病治療申請單、做教學投影片、還有追上讀書會的進度。

 

沒值班的夜晚,一樣忙碌。在某個晚上終於離開辦公室時,滿肚子怨氣地在臉書上寫下:「沒值班時是晚上九點半下班,有值班時是第二天晚上九點下班。」

 

 

對策不該是消極逃避

 

本來,我期待著這場跨界論壇,看能不能取暖、討個拍拍,或是能聽到高手神人們怎麼逃出白色巨塔內的「血汗爆肝生活」,也許會有人在台上高喊「塊陶啊」之類的

 

結果,值完班後滿肚子的悶火,被講者們一桶一桶的冷水潑熄了;更精確一點的說,像冬天在頭上倒冰水,感覺越來越清醒。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5 / 4 / 17

我的演講之完整解析

 

作者:《新思惟論壇:跨界》講者 李紹榕 副主任

 

 

MECO_20150412_141

 

 

累到像是在作夢

 

我的講題是《崩壞跨界——2014 臺灣醫療趨勢回顧》。當初爽快地答應蔡校長,想說這題目要發揮應該很簡單;沒想到研討會前楊斯棓放話所有講者都很強悍、要大家拭目以待,逼得我只好在忙碌的生活中,卯起來做簡報(哭哭……),並且拖著疲累的身體與會。

 

所以蔡校長說他像做了一場好夢,我更想說的是我也累到像在作夢……

 

 

演講重點重新匯整

 

去年以來,發生許多跟醫療相關的重大事件:包括 DRG 第二階段的實施、周刊關於台醫出走星馬的大幅報導、因「移植事件」而起的反蘇清泉活動病歷中文化事件、以及最近的台大急診壅塞等。我幫大家歸納出幾個大趨勢:

 

 

 1. 政府破產,破窗效應加劇

 

  • 從軍公教退休金破產到信用破產,政府各部門間的互相打臉已經到令人髮指的程度。我常想,若是馬在任久一點,公民覺醒終將獲得推翻現有制度的大好時機。在破窗效應持續發酵之際,被人有意無意植入的一些制度,推展可能對醫界未來造成深遠影響,值得大家關注。
  • 專科醫師訓練計畫認定委員會 (Residency Review Committee):住院醫師即將消失於不夠大的醫學中心及各區域醫院。
  • 專責一般醫療主治醫師照護制度 (Hospitalist):用來填補人力空缺。
  • 「醫療事故補償」條例:從醫界幻想的「沒有醫糾的世界」,成為全民噩夢。
  • 健保抽審減審的胡蘿蔔與棍子:當一切資料可以流通,醫院無法再任意開藥、開檢查;相對的,政府及商業保險公司終於獲得機會可以計算被保險人風險,從而調高保費,抑制長久以來被濫用的道德風險。包括雲端藥歷、特殊註記病患用藥讀取、電子病歷及個人資料批次檔讀取同意等。

 

 

 2. 從以鄰為壑到有志一同

 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5 / 4 / 17

在此宣告我的決定,請大家鞭策和嗆爆我吧 XD

 

作者:國際內部稽核師 CIA 蔡明芳

 

 

MECO_20150412_497

 

 

為什麼要跨界?

 

終於順利參與《新思惟論壇》。這是少數無職業門檻的課程。去年報名《那些醫學教育沒教的事》,因工作出差忍痛讓出,但即使課程費用比其他論壇高,仍是瞬間秒殺。是有資金也不一定搶得到的課程。

 

這次的主題是「跨界」,以對醫療界現況的檢視、反思、因應、改變,與跨界學習、思考創業為三大主軸。

 

 

醫療崩壞是持續的進行式

 

從臉書「搶救急診室」粉絲團開始,跟著關注、理解醫療崩壞的議題,進而加入醫勞盟、從相關討論串裡,逐漸知道不同領域的醫生,為改善台灣醫療環境、保護病人所作的努力:大家以不同方式,如衛教、觀念宣導、醫法雙修、改善醫院環境、精煉表達…等。

 

然後發現,台灣醫界其實是集全台灣最強大腦力、技術、精神力與執行力及責任感的一群強者。與我所知所處的職業與產業,不思上進混混噩噩者,有非常大的差異,讓我非常震撼。

 

但醫療崩壞是持續的進行式:醫護均有超時工作、異常班表、on-call 輪班…等光怪陸離情況,但竟普遍被扣以「醫德」的大帽子。會後看 XDite 動態時我真是驚呆了,竟有醫生上班工時超過 33 小時,還不是單一個案。生產線作業員了不起輪 12+2 小時,作二休二或作三休一,就已經抱怨連連。(橙編按:我們都是從修羅道裡鍛鍊出來的啊 XD)

 

但醫護看診照護、遇大刀時馬不停蹄,技術精度、專注力、體力、救人之心…等,在健保制度底下變成了點值,也出現「心臟按摩比腳底按摩還便宜;氣管插管,比水電工通水管還少錢」與醫生動不動就被告,很有可能賠上幾千萬、五大皆空的景況。

 

 

台灣不只醫療在崩壞

 

當這群又聰明又有技術的人們,不想再當醫生、轉職往不同道路時,會知道台灣真的麻煩大了。然而,台灣不只是醫療崩壞,其他領域也同樣處於難以逆轉的狀況中。例如與會的彭郁銘先生,會後心得提及電玩產業崩壞。此外,臉書追蹤葉丙成教授等人,為改善教育環境崩壞,推行翻轉教育不遺餘力。而自己也能深刻體會,所處產業著重代工未看重研發之苦果。

 

不少人都發現被卡住了、無法改變環境考慮轉換跑道、是否異軍突起、異業突圍。但能不能作得到?要如何作到?新思惟國際聽到大家的聲音,請 13 位強大的講者群,分享往各方向前進的心路歷程。

 

閱讀更多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