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籤 林之晨 下的所有文章

2015 / 4 / 17

後悔自己沒有盡 200% 的力氣挖寶

 

作者:馬偕醫院 家庭醫學科 徐慶玶 醫師

 

 

後悔自己沒有盡 200% 的力氣挖寶

 

 

後悔自己沒有盡 200% 的力氣挖寶

 

我那天去了新思惟的《跨界》。

 

回家後,超級後悔、超級後悔、超級後悔。我去過很多次新思惟,這是最後悔的一次。後悔不是因為浪費時間,沒有收穫,而是因為,沒有把握住機會,在吃中飯的時候,跟別人一樣,圍住講師,瘋狂發問,榨乾他們。

 

因為有一點點害羞,覺得自己也沒有很強的創業動機,站在那裏聽勇敢走自費路的陳建華,陳建行醫師被狂問,很奇怪。雖然很想問問關於出國工作的事情,但覺得這只是個夢,沒有確實的計畫,去問陳志金醫師,很奇怪。

 

就是這些想太多的心理症頭,讓我回家超級後悔。因為我知道,就算我明年抱著必定再參加的心情,這些超強講者並不一定會出現。是說,蔡校長怎麼這麼厲害,去年已經讓人覺得精銳盡出了,今年一樣各個精彩。明年呢?照這樣下去,明年一定大爆滿。是否考慮舊生優先報名制度?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5 / 4 / 17

學習無界,才能緊抓機會。

 

作者:成大醫院 骨科部 戴大為 醫師

 

 

學習無界,才能緊抓機會。

 

 

學習無界,何須跨界?

 

在醫療崩壞的年代,新思惟論壇以《跨界》為主題,探討「醫療跨界」、「學習跨界」以及「創業跨界」等議題。在聽完全場 13 位演講者演講後,我認為「跨界」事實上是一個假議題,就如同陳畊仲醫師說的一樣:「不是跨界,而是無界。」

 

無論是從事什麼行業,學習的目標本來就不能僅限於自己的專業項目,而應該擴大自己的視野,廣泛學習,跟進社會脈動,才能在不斷改變的環境中迅速應變以求生存。

 

 

不斷學習,才能把握機會。

 

「機會常常從奇怪的地方跑出來。」蔡校長所言甚是。回想起來,開啟我醫學研究之路的序曲,竟然是醫學生時在醫院廁所遇到骨科的周一鳴醫師(現在的成大骨科主任、教授),他在我隔壁的小便斗小便時,我靈光一閃開口問他:「老師,我可不可以去您的實驗室看看有什麼可以幫忙的地方?」當時並不知道,廁所裡的一句話就決定了我之後的執業科別,當時也沒有想到骨科研究一做就是十幾年。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5 / 4 / 17

《跨界》的 13 堂課

 

作者:台大醫院 教學部 魏兆宏 醫師

 

 

《跨界》的 13 堂課

 

 

我們值得更好的對待

 

在〈2014 台灣醫療趨勢回顧〉這堂課中,李紹榕醫師談到了現在崩壞的醫療環境,不論是民眾普遍對醫護人員的不信任,還是健保制度下的壓榨,讓身處白色巨塔中的我們心有戚戚焉。但醫師的養成過程何其辛苦,選擇了這項專業,也放棄了許多培養其他專業的機會,面對現在醫療的困境,要不選擇接受,要不選擇跨界,或許我們值得更好的對待。

 

 

捨了高薪、升遷,取了為病人生命創造價值。

 

聽到陳建華醫師剛升上 young V 的困境,不禁讓我想到現在醫院中的 young V,好的資源已經被大老們佔據,既然無法與他們競爭,不如增強自己的實力,做別人沒在做的領域,我永遠記得陳醫師所說的:有夢想,才變得勇敢,變得有力量!捨了高薪,捨了升遷,取了為病人生命創造價值,我認為這價值是無價的。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5 / 4 / 17

感謝《新思惟論壇》解答了困擾我一個月的問題

 

作者:長庚醫院 兒科 樊乃嘉 醫師

 

 

MECO_20150412_463

 

 

這次論壇請來的講師,有些之前在網路上就有看到他們的發聲,有些則是第一次見面。整天聽下來,深深感受到有種「有為者亦若是」,被激發的情懷。

 

 

從醫療出發,無界的學習。

 

論壇開始,先從回顧 2014 及 2015 年初醫療體系的狀況,那種一瀉千里、踩不住剎車的感覺,就像日劇 Dr. X 片頭說著:「xx 年,白色巨塔的崩毀沒有停歇…」是如此地寫實。

 

李紹榕醫師用自身的經驗,分享著如何用法律來捍衛自己的工作權及生存權。醫師不止需要跟法律對話,也要跟其他方面對話。

 

林煜軒醫師,具有敏銳的觀察力、創意及行動力,分享他在藥廠業界中如何跟非醫療人員溝通的技巧及重要性。

 

套句陳畊仲醫師說的「這不是跨界的學習,學習是無界的。」像他本身,因想打造一個更好的自己,跨出了自己的步伐向多方學習,而有機會能將所學的傳授給其他人,使其他人能在舞台上發光。這種不止自己發光,也讓其他人一起發光的精神,我在其他的講者上也看到這樣的情形。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5 / 4 / 15

一場很舒爽的團體治療

 

作者:高醫 精神科 林奕萱 醫師

 

 

LinIH

 

 

從「追星」演變為「團體治療」

 

報名的時候,主要是為了追兩個星:藍弋丰醫師和林煜軒醫師。一個是蔡校長口中的天才,另一個是精神醫學界景仰已久的青年新星。但除了完成追星之外,再一次,蔡校長和新思惟國際,又為一大群的醫師(也有些非醫界的學員),進行了團體治療。

 

這次比較不一樣的是,加入了兩個非醫界的超強講者壓軸,慘電這群號稱是全台灣最聰明的頭腦,他們是鄭伊廷 XDite林之晨 Mr. Jamie,但被電得服服貼貼,是一場很舒爽的團體治療。

 

 

聽演講還被嗆…… 但,很爽!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5 / 3 / 20

[課前問答] 給專業人士的創業建議

 

作者:林之晨 創辦人 

 

 

jamie

 

 

問:在白色巨塔關久了,多半只有醫院裡的人脈,如何在有創業念頭開始時,有效率的增加不同領域的人脈,了解可能的產業?(麻醉科主治醫師 女 35歲、腸胃科住院醫師 男 31歲)

 

答:何不每天在 Facebook 上大聲說出你的理想?

 

 

問:創業的初期資本大約是怎麼樣的數目?有多少的機會成本需要估算?資金上的風險要如何評估?在資金匱乏的情況下要如何踏出創業的第一步?(住院醫師 女 31歲、中醫部住院醫師 女 27歲、婦產部住院醫師 女 28歲、胸腔外科主治醫師 男 38歲、診所醫師 女 36 歲)

 

答:生病大約需要幾天才能痊癒?需要請假幾天?死亡的風險要如何評估?身體本來就不好怎麼維持健康?

 

閱讀更多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