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籤 醫療 下的所有文章

2015 / 3 / 19

[課前問答] 數據時代:程式x資料x探勘x系統

 

作者:陳育群 醫師

 

 

00_chenyc_NHIRD_20150125_0341  

 

問:想請陳育群學長分享一下,您會如何將大數據的精神及方法實際應用於醫療層面上?(除了寫論文外,這已經是學長的強項了)(醫院醫師 男 38 歲)

 

答:大數據精神在於「活用資料」,我們可以從「病患、服務流程、技術」三個角度來思考。

 

  1. 病患

個人醫療。大數據最重要貢獻在於「個人醫療」。群體資料有別於與臨床實驗,有助於幫助醫師患者盡快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。例如:COPD 病患心臟病該不該使用 beta-blocker?嚴重 COPD 病患心臟病是否有答案一致呢?藥物長期使用安全性?這類問題還沒有被很好的回答,這也是台灣健保資料庫很值得發揮的地方。

 

更先進的可以切入個人化藥物治療。例如:Tamoxifen 對於乳癌治療很有效,但是部分病人效果不佳,Johns Hopkins 研究團隊,從基因圖譜中找出名為 MACROD2 的基因可以在使用 Tamoxifen 前先預測 Tamoxifen 抗藥性,對於乳癌治療是很大鼓舞(這裡)。

 

最近的奈米技術更是數據分析的天下,UCLA 團隊發表新的藥物平台,可利用資料探勘技術找出對個人腫瘤最適當藥物,組合成個人化新藥(這裡)。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5 / 3 / 19

[課前問答] 跨界學習:打造一個更好的自己

 

作者:陳畊仲 醫師

 

 

chenkc_GRSP_20150124_0872

 

 

問:如何有效率或是如何正確找到自己有潛力的跨界學習領域?從小到大的教育與醫學的訓練過程中所學到的方式,在面臨跨界學習時,要做哪些調整?跨界的學習如果不去創業,對本業的影響如何轉為正面?(牙科主治醫師 男 42歲、急診主治醫師 男 35歲、中醫部主治醫師 男 45歲)

 

答:網路、網路、網路,因為很重要,所以說三次!

 

在網路世代,任何資訊都可以從網路取得,甚至名人偶像你都可以透過社群媒體,產生一些連結;而且只要運用零碎的時間,也可以獲取大量資訊,從中萃取你值得學習,有興趣而且可以投入熱情的領域。是的,與其找自己有潛力的,我更覺得興趣加上熱情,才是決定的關鍵。

 

而不管跨界不跨界,學習的態度都是一樣的,就是 Steve Jobs 所說的:「Stay hungry, stay foolish.」,保持對知識的渴望,主動學習,才有辦法吸收內化所學,轉為己用。而所有的學習,目的都是增強自己的實力,只要自身實力持續提升,不管你是要創業,或是要堅持本業,一定都會有正面幫助的。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5 / 3 / 19

[課前問答] 到其他國家行醫前,你需要考慮的。

 

作者:陳志金 醫師

 

 

tanck-1 

 

問:身為急重症加護醫師,站在醫療崩壞的最前線,懷抱熱情與專業卻因健保制度限制重重,或因醫糾暴力感到心灰意冷的強烈無力感。想請教陳志金醫師心目中急重症醫療環境的烏托邦是怎樣?未來在台灣有機會實現嗎?如果能跳脫健保束縛及資金問題實現這種夢想,將會面對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?反之,如果在現行制度下已成死局,除了跨國行醫之外有沒有其他選擇?(胸腔科主治醫師 男 33 歲)

 

答:我的想法是,既然是選擇留下,如果大環境無力改變,就從自己的小環境開始改變!

 

我覺得,急重症醫療,良好的團隊合作、醫病溝通是很重要的,而關懷與正向,正是能夠讓我們繼續留在這個醫療環境的兩個重要原素,因此,除了醫療專業以外,我花了很多的心力在自己的 ICU 裡做這些改變。而更小的環境,就在兩耳之間!就是自己的心態問題。

 

如果你真的覺得已是死局、跨國行醫也沒有比較好,那就看看自己有沒有第二專長可以轉換跑道?而自己對於轉換跑道,除了「想」以外,又做了多少投資與準備呢?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5 / 3 / 19

[課前問答] 跨足產業界:醫學訓練的優勢與劣勢

 

作者:藍弋丰 醫師

 

 

rubberchin

 

 

問:從醫師成為作家,有哪些需要跨過的障礙?醫師的身分在這條路上可以給您哪些幫助?(總醫師 男 30 歲)

 

答:開門見山的說,最主要的障礙是「收入」,事實上我在寫作的同時都一直另有本業,否則只靠版稅基本上無法維持生活。

 

寫作的生態是:你可能花了一兩年的時間寫一部作品,這之中作品沒有產生任何收入,投稿出版社若過稿,大約再經過半年的規劃與編輯作業,現在因為出版不景氣,很多出版社加速編輯流程,但還要跟通路端敲定時程,才能面市,此時作者才收到首刷版稅,之後看合約規定,每半年或一年才收到當期版稅結算,跟醫師領月薪的情況有很大不同,而由於台灣出版景氣不佳,現在就算已經是「暢銷書」,一期結算的版稅,搞不好都不如醫師一個月的薪水,所以要轉行到專職寫作,最大的障礙其實是財務規劃。

 

這也造成許多台灣的作者都是「業餘」,就是另有本業支持生活。當然,作者無法專職,造成很多出版界的問題,但以個人來說,若醫師想轉行寫作,安穩的辦法,或許是如「小志志」劉育志醫師一樣,先業餘出書,待有穩定讀者群之後,才離職轉行專職寫作,但這樣做也有個限制,就是通常要一邊從醫一邊寫作的話,因為醫院工作繁忙,通常也只能寫與醫院有關的題材。

 

我自己很少寫醫療題材,所以醫學系畢業的「身份」,對我的寫作方面幫助不大。但我認為醫學「訓練」對我有相當大的幫助,因為醫學教育訓練我們需要快速吸收並整理大量資訊,我寫作的方向,不論是改編電影小說、歷史小說、歷史著作,或是產業分析,都需要這樣的能力。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5 / 3 / 19

[課前問答] 到業界發展前,你可以作的準備。

 

作者:林煜軒 醫師

 

 

linys 

 

問:醫界跨界如何找尋方向?除新思惟外有何管道或資源?(耳鼻喉科主治醫師 男 33歲)

 

答:醫界跨界並不是一條單行道,而是多元、寬廣的路。若已有專科或是有強烈興趣,可以試著跳脫臨床醫師的角色思考。

 

例如:耳鼻喉科醫師可能精於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手術,進而對睡眠醫學有興趣。對該領域的商業模式,能否用遠距照護系統改善現今的模式、相關醫療器材的行銷概況、研發,乃至睡眠中心的營運模式,都是平日就可以與業務往來的朋友討論、了解、深入思考的。

 

新思惟是一個很好的入門課程,最好的管道或資源,還是在自己的生活週遭。如果想從更廣泛的視野來思考,我推薦哈佛商業評論 (Harvard Business Review)、經濟學人 (Economist),這都有免費的 Podcast 可以聆聽。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5 / 3 / 19

[課前問答] 從健保走到自費:忙碌中不忘追求卓越

 

作者:陳建行 醫師

 

 

CS 

 

問:

  1. 對於還在醫學中心訓練的人來說,應該多訓練次專科好還是及早投入自由市場好?
  2. 醫院與開業各有利弊,如魚與熊掌,如何決定哪裡是「安身立命」的好所在?怎麼決定何時是離開教學醫院的好時機?自行開業或受聘的考量?若要開業,我該具備什麼能力?(小兒科總醫師 男 29 歲、中醫針灸科主治醫師 男 38 歲、牙醫診所主治醫師 男 35 歲)

 

答: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,要看您所接受的次專科訓練主要的性質為何。以內科為例,若是您的次專科需要大量的徒手操作技巧,那留在醫院裡,可以有比較多的機會多方嘗試,訓練自己的手藝,比如說胃腸科的內視鏡,心臟科的導管,風濕免疫科的關節檢查注射。若是您的次專科比較講究開藥技巧(新陳代謝,感染科),因為開業市場的用藥,其實與醫學中心的用藥邏輯相差甚遠,所以未必一定要留在醫學中心中當 young V。

 

  1. 安身立命的好所在,取決於您的個性。若是對評鑑不會太反感,寫 paper 不是太排斥,則留在醫院也是一個好選擇。若是想到要寫 paper 就頭大,那留在醫學中心會相對比較辛苦一些。開業所面臨的問題也很多,同時您要處理診所內的人事紛爭,外有健保署的專業核刪,還有各地開業的潛規則,以及很多雜事紛擾。加上收入未必比較豐厚,所以也不一定適合所有的人。
  1. 離開的好時機:一般來說,在沒有非常多的負擔時,比較容易下決定。若是年過四十,上有高堂,下有妻小,外加房貸,這時候要開業的成本就會大增。所以先評估自己的個性,若不適合醫學中心,就可以準備出來開業了。我覺得宜早不宜晚。
  1. 受聘一般比較常見在學習階段。除非這份薪水不是您的主要收入來源,否則多半受聘醫師最後都會自行開業。受聘的優點:輕鬆,不用管太多事,只要上下班即可。缺點:業績壓力,看診時段比較冷門。年節休假不定。
  1. 開業能力:開業能力分為兩種,一種是醫術,另一種是開業術。舉例來說,一個病人慢性疼痛半年,看了國術館,中醫推拿,照過 X 光,復健,打針,吃藥都無法改善,但是您可以有能力讓病人的疼痛改善,這是醫術,也是開業要成功的最主要條件。開業術比較像做生意的手段,對病人噓寒問暖,有空多聊聊天,順道關心一下他的家人….。這比較適用在診斷明確(慢性病固定拿藥)的病人。兩種兼備,您的開業路就不用太擔心了。

 

閱讀更多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