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蔡依橙 醫師
問:人總是容易安於現況,想請問是怎樣的想法和決心,讓講者跨出醫療的舒適圈,自行創業?本身並沒有第二專長,考量到家庭和經濟的壓力時,如何鼓起勇氣去拋棄已花了將近人生 1/3 的時間所訓練的專業和知識?(五位醫師詢問)
答:其實不一定要拋棄的。
■ 安身立命也不錯
在之前的部落格文章中,小弟有打算書寫一個系列,但寫到一半就忙起來,所以目前只寫了第一篇:「醫療崩壞中,我該怎麼辦?」:可能的路之「安身立命」路線
我認為,已經受完醫療訓練的醫師,有三條路可走:
- 安身立命:接受現況,享受人生。
- 不甘平庸:追求卓越,拿所應得。
- 大膽離開:保留核心,大開大闔。如:做自費、移民、轉職、創業……等。
■ 三條路走過後,給您的建議。
而實際經歷過這三條路之後,我必須說,每個人終究有最適合自己的一條路。如果是長期一起工作的伙伴,我可以給出很準確的建議,包括:你適不適合創業?你缺哪些訓練?你可能會在哪些地方失敗?而跟我一起打拼很多年的伙伴們,我也都協助他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。
像是勳哥,一起聊天時,我常給他鼓勵與建議,後來勳哥努力找到地方,擔任創科主管,並與我們合作簡報與網路工作坊。
或者像是欣宇,在住院醫師訓練的過程中,發現到她有潛在的爆發力,協助他在國際舞台發光,並成為醫學簡報的頂尖品牌。
這些,都是跟我認識並合作十年的伙伴。但是你可以發現,即使我曾經協助了這麼多朋友、同事與學生,給予適當的建議,走向發光發熱的未來,但真正創業的,並不多。
■ 我認為,創業最重要的特質。
因為創業需要的 skillset 與 mindset,與其他路線都截然不同,除了能力與野心外,還需要一種很草根的:「再晚都沒關係,我自己來搞定」的土性。幸運的是,這點我有。
例如:我在作心臟電腦斷層時,因為機器設定有點問題,內建的中文語音,在患者指引上的節奏也不對,所以我用一個晚上,研究 Philips CT 內建的播音模式有幾種,然後自己錄好 wav 檔案,接著把 CT scanner 打開,找到適當的存放地點,灌入啟用。這花了我一整個晚上,弄好的時候大約是清晨十二點半。
■ 與一般「員工」不一樣的特質
多數人會選擇,「管他的,叫工程師來做、叫放射師來錄就好。」但我是看到了一個全新的機會,既然都沒有人有經驗,為什麼不自己來呢?
因為這套錄音錄的很實用正確,比起內建的中國口音,發音很土味又有台中腔 很有台灣人的親切感,後來台灣安裝的 Philips CT 幾乎都是用這套,很多朋友都傳簡訊跟我說:我在那邊那邊聽到你的聲音 XD
■ 既然這是一個新領域,為什麼不自己摸索學會呢?
我是全台灣第一個,會操作 Philips 40 切面電腦斷層的人,代理商初次接觸也沒經驗,是我看著 user manual 自學,並設好條件,交給團隊放射師的。所以,我真的有「再晚都沒關係,我自己來搞定」的土性。
多數人會選擇,這是別人的工作,應該別人去學、別人搞定,等我來下決定。但我認為這既然是一個全新領域,為什麼不從頭自己摸索學會呢?
如果有了這樣的個性特質,創業所需要的想法、決心、第二專長等,要搞定都很容易。
問:在醫學中心工作,醫療服務和研究都還過得去,雖然不是十分 outstanding,也沒國內外知名度,但安身立命不成問題,可是總覺得還缺什麼?我有醫療跨界、學習跨界、創業跨界的需要嗎?為什麼需要?方向如何決定?(主治醫師 男 37歲、內科部主治醫師 男 38歲)
答:這是哲學問題了,白話說,就是「我的生命是否完整」。
總覺得還缺什麼,就是感受到生命的不完整,所以若有所失。但另一個角度來說,生命太過完整,卻會喪失前進的動力。
孔子也說:「朝聞道,夕死可矣。」聽到很棒的道理,晚上就可以去死了,這樣很不好!自殺不能解決問題,勇敢求救並非弱者,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。 應該是,聽到很棒的道理,明天還想要聽更多,這樣比較積極正向!XD
所以,覺得缺什麼,正是我們活下去的動力,千萬別讓生命太完整!
至於要不要跨界,這麼說吧,你認為這十年的世界改變大不大?當然大,Wikipedia 成為重要的知識供應站,協助無數博碩士完成報告;iPhone 跟 Android 的競爭,讓地球變成 Planet of the Phones,計程車司機排班也滑手機、大樓管理員沒事也滑手機、每個人幾乎都在起床時滑手機。
這些改變是有人被埋葬的,Wikipedia 的成功,讓大英百科全書經營艱困,停止發行紙本;智慧型手機與行動上網,打破了電視台的資訊通路壟斷,也加速紙本媒體的衰敗,甚至改變了政治版圖。
在我們工作的黃金歲月,還會遇到好幾個十年,而且世界的改變將更為快速。
如果您也親眼看到了這樣的趨勢,請問,我們需不需要跨界?
跨界,不是「比較高尚」或者「比較酷」,他將是我們維持競爭力並在社會「生存」的重要特質。
至於該怎麼決定跨界的方向,就隨您的興趣走吧!就像這次邀請的講者一樣,人生道路千奇百怪,但卻都風情萬種,且持續留下各種精彩的故事。希望您能從 13 位講者分享的故事中,找到啟發。
問:台灣的教育並沒有訓練我們如何創業,請問是做了哪些準備後(本身心理層面、各種資源等),再毅然決然離開目前的舒適圈呢?(復健科醫師 男 34歲)
答:的確沒有教。
台灣現有的高等教育環境,多數教的是服從、聽話、幫老師做學術代工。問過很多博碩士,即使論文題目作「創業」領域,都是老師決定題目,自己一點議題設定權都沒有,也不敢跟老師說。這樣的高等教育,真的能理解「創業」的本質嗎?如果不能,那怎麼針對「創業」做研究,還寫論文給別人讀?
所以,你會發現,那些已經跳出去的人,其實都不是定義中的乖寶寶、好學生,他們通常很有自己的看法,年輕時候不會很得老師疼,做為他們的同學,你常覺得這個人「很狂妄喔!想法是很多啦,但你真的是有那麼厲害嗎?」
而這些「被人認為狂妄」的人,因為思想快速,不經意說出的一些話,外人聽來很臭屁,加上有著不喜歡讓人看不起的傲氣,只好腳踏實地的把事情給做出來。
「你行你上,You can you up 啊!」
「……好,我做給你看。」
大概就是這樣的過程。
但其實這種人創業失敗的機會,是比乖寶寶好學生低很多的,因為他們從小就活在師長與同學的懷疑眼光中,成長過程承受的嘲諷與疏遠也不少,創業過程中的閒言閒語、酸民攻擊、極致孤獨,適應起來也容易。自然能熬過幽谷。即使創業失敗,要重新來,心理素質上也比較強。
所以,就從「看不下去很多大家習以為常的事情」,並開始思考,甚至發言,逐漸走向「你行你上,You can you up 啊!」「……好,我做給你看。」這樣的路。
再用內部創業的概念,一點一滴的在安全的環境中,多做一點、多實現一點,看看在一個被壓制的環境中,測試自己能做到多大。以後能創業當然很好,沒創業,人生也會豐富許多。
用「內部創業」觀念發展,建議您也可參考我在網路講堂曾經寫過的一篇文章:(Q&A) 如果現有環境有大石頭,搬不開,要怎麼打造更好的環境呢?
問:要如何像蔡 P 一樣出來開自己的工作室,既保留醫學專業又可以有多方面延伸。累積了多久,怎麼累積?(藥劑部藥師 女 30 歲)
答:嚴格來說,大概從出社會就開始累積,口訣跟真相一樣 只有一個:永遠作的比別人多。
■ 超越「臨床工作」
如你所說,我保留醫學專業卻又多方面延伸,這個我從住院醫師第一年開始就是這樣。
科部規定要學超音波,大家都學掃描跟打報告,我學會了後,還繼續往機器設定、醫學物理、進階技術延伸,除了晨會都用實際臨床案例解釋各種原理以外,還把超音波 tune 到有我個人專屬的模式。
這個故事,請見:超音波:從不熟到純熟之路
■ 超越「選個次專科」
看到每一個有名的放射科大師,都有自己鑽研的次專科,我也想成為大師,但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、適合什麼,所以就全部都學、全部都試。我想學,但卻遇到軟釘子,老師們只希望我做好臨床工作的話,我也不抱怨,就把下班時間拿去改車。
直到有一天,我遇到了心臟領域,沒有人可以教,也沒有人可以擋,就這樣衝出去了。
改車與選擇次專科的故事,請見:渦輪增壓工作原理、渦輪本體選擇、(Q&A) 如何訂下長遠目標,且按步就班實現階段性任務?
■ 超越「大家都在做的領域」
作心臟時,全世界都做冠狀動脈,我覺得心臟那麼大一顆,心肌、瓣膜、植入物都可以做啊!所以就全做了。全世界都關心成人心臟時,我覺得兒童先天性心臟病也可以做啊,所以就做了。當大家關心心臟時,我開始關心「手術後的心臟」,也做了。當大家專注於心臟發展,跟上來了,我就去做血管電腦斷層、CT-guided biopsy 以及困難的介入性手術。
相關的故事,請見:學術論文、十年的自我追尋:2002 至 2011 年放射線醫學年會回顧、《醫療視窗:心血管電腦斷層專刊》免費下載、書籍推薦「心血管電腦斷層:實例與討論」、如何穿過胸骨,取得縱膈腔腫瘤?、我還真治療過「病入膏肓」的患者。
■ 做得越多,能力越強。
今天所需要的各種能力,其實都是這十年累積下來的,有關團隊、經營、趨勢、行動、修正、調整。至於簡報能力、研究寫作能力這些開課的內容核心,其實都只是這個過程中順帶學會的其中幾項技能而已。
問:從小的訓練背景就將自己培養成為只懂得執行命令的奴隸,一直到三十歲之後才理解只有自己才能成為自己的主人。如果大環境的方向依然如此,我該如何協助下一代脫離世俗價值觀的黑洞裡,讓他們提早成為自己的主人?眼見為憑最具有說服力,除了向學生分享來自世界各地的的榜樣之外,想請問我還能從什麼角度多做努力? (民俗技藝系講師 男 31 歲)
答:身教。這點你已經做得很好了!
台灣是個「集體性」很重的社會,所以,有人開蛋塔店,就大家開蛋塔店,更糟的是,有人恥笑蛋塔店,其實整個網路的網民,也都一起恥笑蛋塔店,其實鄉民跟蛋塔店比,也沒比較聰明多少。
就這個角度看,肯德基堅持到現在還在賣蛋塔,真的值得敬佩,那麼多年被人譏笑,靜靜的賣,賣到還賺錢,持續保留這個品項,非常不容易。
而你的故事那麼的獨特,苦練雜技而走到了表演藝術境界,又獲得太陽劇團的演出合約,即使曾經挫折,但現在的你,還能坦然面對一切,傳遞真誠的價值。光這樣,就已經是台灣頂尖的教育者了!
至於下一代學生,我們真沒辦法叫他們怎麼樣。因為強求他們「脫離世俗價值觀的黑洞」,其實本質上也是一種強求,做得太積極,我們又將訓練出「只懂得聽老師話脫離世俗價值觀黑洞」的孩子,重複這個輪迴。
所以,我們身教、我們鼓勵、我們觀察孩子,在他前進的方向給他建議、給他經驗、給他自己決定、自己跌倒、自己承擔。
你跟我都是這樣長大的,未來的孩子們也一定可以。所以,我們身教、我們陪伴、我們學習放手,我想是最好的策略。
問:為何講者中,只有一個女生呢?(婦產部住院醫師 女 28歲)
答:這實在是一個很好的問題,於是我私訊問了唯一的女生 XDite。
我:「我這裡有一題問說:「為什麼講者中,只有一個女生呢?」你看怎麼回?」
XDite:「你確定我是女的嗎?」
我:「嗯,的確,我也不太能確定其他講者真是男的。」
XDite:「Problem solved.」
我認為這個簡短的對話,很有禪宗風格,短短四句,融會了社會期待、生物性別、社會性別、多元性別,很有意思。
既然這次的策展主題是「跨界」,說實在的,性別並不是我策展時的主要考量,不管是講者還是參加者,我們都沒有設任何的限制,順其自然。
問:處於我這個年齡層的「新世代」,已經厭倦了前人所說的步伐以及所謂類似的未來,渴望有所不同及創新,礙因現實壓力,單單一人會覺得有無力感,請問面對這類處境有何建議?是否可成立跨界新型事業,並建立個平台,讓我們這世代人多溝通激盪?(總醫師 男 30 歲)
答:無力感是正常的,因為社會已經停止進步,尤其你我身處的醫療界。
作為一個人,一定要求新求變求知,才不會被無力感淹沒,陷入一種「醫療機器工」的悲傷。
直白的說,目前台灣醫療界的資源成長,比通貨膨脹還低,加上總額不變,給付項目一直加,根本已經到了緊縮的程度。所以,作法有幾:
在醫療體系內,利用局部資源的不均勻,在醫療知識上成長,也許你的科給付還不錯,或者你還有點空間做發展,那我們就努力的進修學習,甚至開展個人學術品牌,像是新思惟之友陳沂名醫師,這篇與這篇。
也可以到醫療外的世界,作深度的個人嗜好鑽研,滿足自己的成就感,像是新思惟之友林彥安醫師,這篇與這篇。
新思惟國際所做的,一直就是如此,藉由新思惟之友的 Facebook 社團,讓大家彼此分享、彼此交流,並提供簡報、演講、研究、個人品牌等課程,讓大家在忙碌的生活裡,也能在快樂中,迅速的學會重要的策略型技能。
大型活動也是一樣,從 2012 年開始,我們所企劃的內容,就是想用創新的方式,讓這一整個世代的伙伴們,找到靈感、找到朋友、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。以下的心得回饋,也是個很好的閱讀素材,讓我們知道,自己並不孤獨:
問:醫療需要熱情,學習需要熱情,創業需要熱情,如果要跨界只能以時間永遠不夠的姿態燃燒自己?還是可以在冷靜中逐漸找出興趣,擁有光明?曖曖內含光的人是否就與這一切無緣?(醫師 男 31 歲)
答:起步的時候,的確是需要燃燒自己一陣子,因為時間是有限的,要能獲得新技能,就得付出自己的時間,利用別人去看電影、吃飯、參加喜宴、休閒的時候,我們往前邁進。
但這只是升火期,烤過肉的人就知道,不可能靠火種一直燒一直燒。要從火種換成報紙換成木炭。
所以,用對的方法,燒個兩三年,學會了「學會新技能的方法」,就得從「用肝來拼」,變成「用雙手拼」,變成「用腦來拼」。
所以,我認為,三十出頭歲,就得開始替自己想了,找機會累積帶領團隊的能力,甚至取得帶領團隊的權力,不一定要真的有個主任頭銜,先學會隱性領導也不錯,把技能收集滿,伺機而動。
至於冷靜以及內省型的人,還是可以對這個世界有強大的貢獻,至於,該怎麼在這樣喧嘩的世界中自處,請參考 Susan Cain 的演講:「內向者的力量」,很有幫助。
我真的不是一個從小就外向的人(我知道這樣說很多人不會信,但這是真的 XD),幼稚園與小學時代,我深苦於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,國中與高中階段,人際互動也並非順利。直到大學進社團、之後出社會,才逐漸讓自己改變。
幾次上課的互動,我觀察到你具有獨特的細膩追求,這是在什麼都「得過且過」的台灣,非常稀少的特質。不用強求改變自己,只要認識自己,並適當的運用特質,擺在對的地方,你一定會找到自己的一片天!
問:請問您是如何找出自己與眾不同的亮點,變成可以量化變現的價值?(博士生 女)
答:國際學會的經驗,教會了我很多事。
在進入國際學會後,我認識了很多國家的朋友,中國是大國底蘊、日本是富足社會、韓國則是全國向前大步邁進。
新加坡與香港,資源不多,靠的就是創意、連結跟執行力,才有機會在大國角力的世界舞台,用「衝浪」的概念生存。
我有幸認識幾位新加坡與香港同行,他們告訴了我很多,用「專業」創業的故事,我花了很久的時間思考,並在台灣實際嘗試、提案,雖然碰壁非常多次,但這個過程中,我理解了台灣社會構成的底層邏輯,從歷史、政治、經濟、健保到醫療。
雖然最後,我並沒有順利的用「醫療技能」創業,但持續的思考與實踐,讓我理解到,其實我在發展醫療生涯時所學到的各種知識與技能,像是:簡報、演講、研究、個人品牌、網路思維等,是有潛力可以發展成事業的,只是,可能得暫時放掉臨床醫療。
這時候,也是考驗我自己,到底有沒有讀懂經濟學概念,有沒有真心相信自己看到的趨勢。也就是說,我能不能真的捨棄沈沒成本、放下存量思維,不受「唉呀你都有這麼多論文這樣的教職這樣的主管缺放棄好可惜」的影響,去實踐自己看到的未來。
必須說,這個過程非常的辛苦,而且很多人或許真有「為你好」的動機,但他們表達的方式會傷害你很痛很深,你能不能有那樣的氣度,用更高的視野看待一切,並靜待雨過天青?
我也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得到。但,就是「不確定」的未來,才值得挑戰。
後來的故事,就是你所看到的,也不是說多成功,但至少我們團隊生存下來了。
問:請問講者的時間管理技巧,期待蔡 P 的時間管理技巧 Part III。(工程師 男 35 歲)
答:同學,你把好珍貴的提問機會拿來敲碗啊!
「我這不是回答了嗎?」
「你的聲音,我都聽到了。」
「你能想到用課前提問來催稿,真是不簡單!」
「過了五年還沒寫出 part III,我也是看臉書在分享才知道。」
「這讓我們深刻的感覺到,部落客要跟上時代,而不能夠因陋就簡抱殘守缺,如果能跟上時代,部落格書寫就能夠採取突破性的方式發展。」
「在創辦新思惟前,前任部落格主懶惰、拖稿、富奸,對台灣發展非常不好;但經過新思惟兩年多的努力,寫作內容已經比過去越來越有活力,因此為什麼新思惟要繼續辦活動,就是為了繼續改革。」
咦,前任部落格主好像也是我……
追蹤新思惟國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