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 / 3 / 19

[課前問答] 崩壞跨界:2014 台灣醫療趨勢回顧

 

作者:李紹榕 醫師

 

 

LeeSJ_Meed2014-173 

 

問:五大皆空(內外婦兒+急診)的情形在未來究竟有沒有改善的機會?(胸腔科主治醫師 男 35歲)

 

答:

  1. 急診近年來已變成熱門選項,工時固定、收入透明,除了環境惡劣愈形惡化之外。
  1. 婦產科已過了谷底。不孕症原本就夯,產前診斷及男性醫師走產科、女性醫師走婦科,均有回春跡象。
  1. 內科、外科、兒科開始有人認真思考將之作為終身職的可能性,但未至谷底。
  1. 五大皆空科在大型醫院中的生存將愈來愈惡化。值班需求往上遞增,連 V10 都可能要值班,因此明哲保身之道可能事先佔住中小型、財力無虞的醫院要職,並尋求做自費醫療項目的可能性。
  1. 學生、住院醫師都將集中至超大型醫學中心。因此預期 PA 將鬆綁,Hospitalist 制度興起,中型醫院將往各科的 Niche 領域挪移,不再理會不切實際的急重症需求。
  1. 物極必反:一些自相矛盾的規範、政府各部門間的互相扞格,可以預期即將出現缺口,或許因此有轉圜機會。Get ready for change!

 

問:

  1. 在當前醫療困境中,在重症醫療及高設備門檻的科別,究竟要如何跳出逐漸緊縮的國家箝制?(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男 34歲)
  2. 請問相較於醫美、健檢領域,急重症領域是否也有開創新的非健保給付的醫療可能?(急診主治醫師 男 36歲)

答:

  1. 高設備門檻科別的突破選項,可能只有與設備廠商結合,共同爭取各醫院的外包機會。只是在類似作法日漸飽和的今日,連這些機會都愈來愈少,建議先利用現有大型醫院資源站穩腳步,等待出走、異國執業或國內自費醫療興起之機。
  1. 急診偏重於公共醫療領域,不容易跳脫國家箝制。但相對地,重症醫療一旦做出口碑,是有跳出健保合約的可能性。

 

問:目前待醫學中心外科,走安身立命路線。體認到未來健保手術給付會越來越低,面臨的風險越來越高。但是應對的方法絕對不是以量制價,有心發展自費手術項目(非美容,仍是以治療疾病為主)。請問需要注意那些事情?比方說:手術技術費的收取,指定醫師費的收取在現今台灣社會是否可行?如何在建立自身手術品牌後,有健保以外的獲利模式?(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男 34歲)

 

答:指定醫師費被明文禁止,但事實上像中山醫院等仍多有其事。新創手術技術費,除非真的跳脫健保支付標準的範疇,否則要先報名地方衛生局申請核可,極容易被委員打槍。所以最佳解決之道,仍應在「不加入健保合約醫療機構」。請參考中心診所林鼎淯醫師的疝氣中心。

 

 

問:醫療崩壞大概是只有更壞更苦難,不會有改善了,雖然仍有熱誠,但是在每天早出晚歸跟家人日漸疏離,真的很想知道人生是否有其他可能?在資源惡劣的醫療環境中,如何看到新的可能性?(泌尿科住院醫師 女 31歲、藥師 女 33歲)

 

答:目前各科均在發展各自的自費項目,所以其實大家都想突破困境。

 

人生其他的可能性,可以是朝興趣去發展副業,也可以是將專業做到極致創造其他可能:自費、與器材業者結合、異業結盟。在準備好之前,放寬心,投資自己並做好保護。

 

 

問:急診爲高壓力之科別,從業生涯時間無法像其他科別一樣享受倒吃甘蔗,想詢問能否分享提供急診較佳之方法,能夠到五六十歲仍繼續就業,或好的退場機制?(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 男 32歲)

 

答:很少見到願意做急診工作到老的人(笑)。幾種現況歸類:

  1. 任行政職,僅參與少量白班工作。
  1. 擔任各種 BLS/ACLS…… 的考官,擔任各種評鑑的評委,擔任各種演講的講者。
  1. 找一個小醫院的附設急診待到老死或出去當開業醫。

建議身為急診醫師,除了以上幾種生涯規劃,可行的方式當然還要考慮開診所或受雇經營其他副業(賣咖啡、開民宿……)等。

 

 

問:如何在到處都已被前輩大老插旗的醫療紅海中,發掘新藍海,進而站穩腳步建立自我品牌?(放射腫瘤科住院醫師 男 31歲)

 

答:「聖賢不死、大盜不止!」在大老消逝之前,建議新藍海的走法應該多思考志同道合的不同科別組合,開啟新的專案合作,甚至共同創業。

 

 

問:能否有假日飛刀手前往對岸手術經驗的分享?(眼科診所院長 男 35歲)

 

答:

  1. 我沒有……(哭哭…)
  1. 根據朋友的經驗及想像,提供幾點意見:
  • 要考量風險:最好有公司簽約,不要冒險跑單幫。
  • 漫天開價、甚至終身保固都有人喊(醫美)。必須考慮自身的盤算是賺一票就走或長期合作。
  • 適合當飛刀手者:可以射後不理的科,如醫美、牙科、眼科、耳鼻喉科、血管科、功能性神經科、疼痛科等。
  • 重症科如果要當飛刀手,最好以 Live Demo 名義進行,名為示範,實則收費。此種方式與廠商積極配合較佳。

 

 

問:身為醫糾苦主的同事,我可以幫什麼忙?(麻醉科主治醫師 女 37歲)

 

答:

  1. 請他加我的 Facebook,並追蹤「醫界同盟」、「乾隆花瓶默示錄」粉絲專頁。
  1. 通常醫糾最需要法律上的支持,一些醫糾案件的名律師其實不見得能處理最好。
  1. 建議可找鄭逸哲老師學生所組成的團隊(大願醫法研究中心),或找我太太的律師事務所(內舉不避親^_^)。

 

 

問:醫藥領域與法律跨界的可能性?可行之規劃(法律學分班 or 在職法律專班)?(藥師女 25歲)

 

答:要視未來的生涯規劃作決定。

 

  1. 想當醫糾案件的律師,應該唸在職專班(所謂的法碩乙),並且考上律師。
  1. 只想學法律防身,唸法律學分班,多多參加醫法論壇。或多看「醫界同盟」粉絲專頁即可。
  1. 真要醫法跨界,應該要加入其他可能性,包括藥廠、醫材廠高階主管、行政副院長或其他公職。

 

 

問:若孩子有興趣,要不要引導他們往醫學發展呢?(內科住院醫師 男 29歲)

 

答:無條件支持孩子的興趣,就算是醫學。但同時要加強語文能力,探詢海外求學、海外就業的可行性,不要被台版的醫療制度給框住、限制住。

 

 

追蹤新思惟國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