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中國醫藥大學 林俊言 同學
「我竟然花了那麼多時間停留在原地!」整個論壇最震撼的就是這句。
作者:慈濟醫院 林韋辰 醫師
從我上大學以來,其實很明顯的感受到,世界其實有幾個變化,至少是從我身旁人的主流想法有變化,在我選填大學的當時,學以致用、穩定工作是個主打的概念,父母滿口的穩定高薪,或者是順從這個又「自由」又「封閉」的大學指考市場,進入了醫學系。
然而在求學的過程中,我能明顯感覺到觀念的變化,從妥協中的,先完成父母的理想後,再逐漸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。到最近這五年來,直接勇往直前的追尋理想,不眠不休地實踐,通常這些故事到了最後,換得是獨特品牌的開始,或者至少是個與興趣結合的工作,歡樂不已。
作者:高雄長庚 婦產部 蔡妮瑾 醫師
在白色巨塔中,其實醫師被保護得很好。這裡的白色巨塔,我指的是大財團 醫院中的環境。在這裡,大多數的病患是慕大廟的名聲而來,而非醫師本身。
但一旦真的離開白色巨塔,我真的擁有超強的核心技術,可行藍海策略嗎?我有勇氣打出自己的招牌養活自己嗎?這個世界太大了,離開白色巨塔,我好像一無所知……
作者: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部 廖祥琳 醫師
這是我第一次參加新思惟的課程,之前因為報名總是報不到,所以這次公佈不久就毫不猶豫地匯款,一直期待著今天的課程。其實,光看課前問答就看得我津津有味,有些問題雖然不是自己提出的,但是學員彼此間應該有某部分的期待與動力是一致的,所以就像是大數據分析結果般存在著共鳴。
今天一開場,蔡校長就在前面提到:「我們以為在跨界,但在他心裡卻是一致的!」說得真好,跨界應該不僅是一種概念或後續的行為。我想應該是原本就該存在血液中的一種特質,一種開放、精進的特質。當然,正面的概念不會孤獨,李紹榕主任也說:「專業好,就必須去捍衛它!」「一起迎接砍掉重練的機會!」我們不該等著在失望中死去,反而應該在其中看見轉機、翻轉頹勢。
作者:國軍桃園總醫院 小兒科 儲聖知 醫師
這是我第二次參加新思惟國際的大型研討會,上次是兩年前的青年醫學研究論壇。那時正值欠缺能量,終日被臨床值班工作壓垮的困境中,為了寫所謂第一篇 paper 上網搜尋資料而發現了這個活動,毅然決然報了下去,結果之震驚,相信不用再多說了,網站上已有數篇心得留言可參考。
後來其實一直有在 follow 新思惟國際開的眾多講座,但因故無法參加,直到看到了這次的主題「跨界」,內心似乎又被人丟了一顆大石頭,激起的漣漪久久不能平復,毫不猶豫立刻報名。抱持者又要再被新觀念、新領域衝擊的準備,期待「跨界」的到來。
作者:高醫附院 內科部 陳以勳 醫師
從一張課前小卡就深刻地體會新思惟是多麼用心~
穿梭於各個 station 間處理各式各樣的病人問題,在和病人面談中,口袋裡的公務機三不五時地響,埋首於電腦前,一字一字的敲着鍵盤、打著病歷,一邊想著病人病情走向與治療,這是我在南台灣某醫學中心的內科生活。
心裡想著:「再忍三年就可以結束內科 training,邁向自己的未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