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台中榮總 麻醉科 唐宗詠 醫師
換個角度思考
開門見山地說,影響我最深的,是與醫療最不相關的兩位講者:XDite 鄭伊廷與 Jamie 林之晨。不過必須先說,並不是其他講者講得不好,而是很多醫療圈的講者,平常已經或多或少接觸他們的思想,一些基礎認知也相近(一種舒適圈的概念),所以比較少有「五雷轟頂」的感覺。
會參加這個研討會,我想大多數人的出發點不外乎「要怎麼跨界才能成功」。隨著兩位講者的呈現後,我心理的假設是:「這個問題的答案,就是這個問題本身。」大家在意的是跨界如何成功,Jamie 則是當頭棒喝提醒:創業沒有那麼容易成功。我們將這句話擴張解釋,可以得到另一句話:「任何一個新的工作或思考模式,要成功都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。」
自我反省
此時另一個問題打入我的腦袋:「那到底怎麼樣叫成功?」我們知道不只是創業,包含各種跨界在內,必定都如同創業一樣有一段 valley of death,這段過程的長短不一,痛苦強度因人或標的而異。而這條 curve 除了是一種向後的回顧,也是一種向前的未來形成。那麼我們眼前覺得成功的人真的「成功了」嗎?會不會他現在剛好處在 Jamie 所說「莫名其妙成功了」的頂端,接下來正要迎向「莫名其妙的跌落」?那麼最重要的是,如果我們了解這樣檢視一個外在人或物,是否我們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內省?
我們把這些道理,當作外在事物加以討論,而實際上這些東西就是我們自己。「從想創業的那一刻開始,就要當作已經創業,而非開了某個公司才叫開始。」如果內心已經蠢蠢欲動,此時再多問「如何在跨界與本業 / 家庭間取得平衡」,似乎是多餘,因為一方面你已經走在一種創新模式的 curve 上,不用回頭了,另一方面沒有「取(ㄏㄠˇ)得(ㄔㄨˋ)平(ㄑㄩㄢˊ)衡(ㄋㄚˊ)」這種事。
做好準備了嗎?
藉由尋找答案掩飾自己的猶豫不決,並不是成功的方式,而是一種延緩進入 valley of death 的手段。創業為什麼會辛苦?我想是因為一邊在死亡幽谷裡低吟徘徊,還要一邊榨乾自己找尋問題的答案。我們會想知道能否取得平衡,背後支持這種求知慾的竟然是「我們還沒做好榨乾自己,並且受盡屈辱的準備。」
那麼為什麼做好這個準備好像是很大的一步。我在鄭伊廷身上看到答案。我們普遍被教育一種「用他人的角度檢視自己」的內省方式,而無法完全靠自己內省。但是我們為什麼要在意別人怎麼看我們,怎麼看與我們相關的事,我們與這些事會有什麼交互作用或化學反應,難道他人會比我們清楚、有經驗嗎?這個問題在這個世界上可以回答「會」的機率可能不及萬分之一。(橙編按:這兩段話很有禪宗風味,宗詠很有佛緣啊!)
這是一場充滿激情的打臉活動
我們缺乏一種「好好問自己到底想要什麼」的能力,甚至更多的時候是「試圖表演出一種,我認真的問自己想要什麼」的樣子,實際上心中還是塞滿了許多外來的主觀資訊。這些資訊阻礙我們好好認識自己,所以想東想西,游移不定。說穿了其實是太在乎別人怎麼想,或甚至是太在乎,而自己以為根本不在乎。
對我來說,這是一場充滿激情的打臉活動。將一種自我防衛的安全甲殼偷偷破壞,還發現這可能不是最後一層。只有經過死亡幽谷才能真正向上,但尚未脫光甲殼者,不可能進得去死亡幽谷。
追蹤新思惟國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