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 / 4 / 17

在此宣告我的決定,請大家鞭策和嗆爆我吧 XD

 

作者:國際內部稽核師 CIA 蔡明芳

 

 

MECO_20150412_497

 

 

為什麼要跨界?

 

終於順利參與《新思惟論壇》。這是少數無職業門檻的課程。去年報名《那些醫學教育沒教的事》,因工作出差忍痛讓出,但即使課程費用比其他論壇高,仍是瞬間秒殺。是有資金也不一定搶得到的課程。

 

這次的主題是「跨界」,以對醫療界現況的檢視、反思、因應、改變,與跨界學習、思考創業為三大主軸。

 

 

醫療崩壞是持續的進行式

 

從臉書「搶救急診室」粉絲團開始,跟著關注、理解醫療崩壞的議題,進而加入醫勞盟、從相關討論串裡,逐漸知道不同領域的醫生,為改善台灣醫療環境、保護病人所作的努力:大家以不同方式,如衛教、觀念宣導、醫法雙修、改善醫院環境、精煉表達…等。

 

然後發現,台灣醫界其實是集全台灣最強大腦力、技術、精神力與執行力及責任感的一群強者。與我所知所處的職業與產業,不思上進混混噩噩者,有非常大的差異,讓我非常震撼。

 

但醫療崩壞是持續的進行式:醫護均有超時工作、異常班表、on-call 輪班…等光怪陸離情況,但竟普遍被扣以「醫德」的大帽子。會後看 XDite 動態時我真是驚呆了,竟有醫生上班工時超過 33 小時,還不是單一個案。生產線作業員了不起輪 12+2 小時,作二休二或作三休一,就已經抱怨連連。(橙編按:我們都是從修羅道裡鍛鍊出來的啊 XD)

 

但醫護看診照護、遇大刀時馬不停蹄,技術精度、專注力、體力、救人之心…等,在健保制度底下變成了點值,也出現「心臟按摩比腳底按摩還便宜;氣管插管,比水電工通水管還少錢」與醫生動不動就被告,很有可能賠上幾千萬、五大皆空的景況。

 

 

台灣不只醫療在崩壞

 

當這群又聰明又有技術的人們,不想再當醫生、轉職往不同道路時,會知道台灣真的麻煩大了。然而,台灣不只是醫療崩壞,其他領域也同樣處於難以逆轉的狀況中。例如與會的彭郁銘先生,會後心得提及電玩產業崩壞。此外,臉書追蹤葉丙成教授等人,為改善教育環境崩壞,推行翻轉教育不遺餘力。而自己也能深刻體會,所處產業著重代工未看重研發之苦果。

 

不少人都發現被卡住了、無法改變環境考慮轉換跑道、是否異軍突起、異業突圍。但能不能作得到?要如何作到?新思惟國際聽到大家的聲音,請 13 位強大的講者群,分享往各方向前進的心路歷程。

 

 

跨界尋找新方向,向強者們取經。

 

這是第三次參與新思惟活動,已經很習慣早早搶票、看完課前問答、當天早到以獲得選位優勢。醫界以跨出域外尋找新方向,非醫界如我,亦跨出域外向強者們取經。

 

蔡依橙校長引言:「機會會從奇怪的地方冒出來、敵人很可能不是你本來想的那個。準備好,迅速跨界,這才是生存之道。」並以台北市長為例,我體會到即使被迫跨界,只要有足夠的強度與趨力,仍能造成預料之外的結果。

 

 

為專業價值奮戰

 

李紹榕醫師回顧了 2014 年醫療崩壞情況,並說明「專業好,則應該捍衛它」,傳達出「如果我們自己不站出來,別人也不會為我們站出來」自立自強的理念。應彰顯專業價值,甚至為之奮戰,才能真以醫療專業救人。也提點了醫療自救的相關法令,以法令為據,確保醫護人員執行業務權益,才能稍微減緩醫療崩壞現況。

 

 

因為有夢想,變得勇敢而有力量。

 

陳建華醫師的創業之路看似驚奇,其實是明確捨棄升遷、接受低薪,以斷捨離不受虛名之累,貫徹為病人創造價值的理念。以此專注精進技術、將超音波的使用推展到新境界,並以此解決「其他人無法解決的問題」。並思考出創新營運模式,改善診所經營。

 

而陳醫師 Q&A 提到「其實我只是想好好當一個醫師」時,我其實鼻頭一酸。他以這樣的夢想與初心,讓自己變得更勇敢,也更強大。

 

 

創業,根本沒有準備好這件事。

 

陳建行醫師對於開業,強調「根本沒有準備好這回事」。遇到困難,面對、解決它,然後再遇到下一個,再解決。不管在哪,都要有差異性,並強化差異。建立技術門檻,越高越好。甚至自己用了 44 週唯一可休假日,犧牲休息與陪伴家人時間,自費上課,為自己打造理想環境。而「定價」,則是為病患所創造的價值。門診減時減量,雖然收入減少,但非金額的收獲確實變多。期許除了專業救人外,能有一天可以掌握自己的生命。

 

 

轉業根基是專業知識

 

林煜軒醫師則是說明自醫界轉至跨國藥廠的契機,以及不同產業的差異及藥界現況,包括專利懸崖、建立壁壘、精算成本與時間,這些在平常門診較難觸及。但轉業根基仍是在臨床經驗與專業知識。

 

 

醫生轉行的劣勢與優勢

 

藍弋丰行銷總監,也是個被迫跨界的實例。不想從醫,但剛好遇到大環境不景氣、幾乎失去所有人脈,幾經波折後改由翻譯、編譯切入,並以縱橫中西的歷史底蘊,寫了好幾本著作。醫生轉行的常見劣勢是「小廟容不下大佛、對職業的刻板印象、轉職機會成本(例如薪水減少)、缺乏第二專長」。但優勢有診斷、思考流程、快速處理辨識大量資料與問題、對於緊急狀況與風險的管理、團隊合作經驗,以及人脈。而這兩項與其他產業相比,也確實壁壘級的優勢門檻。

 

此外,藍總監提到,好幾個被他寫過產經新聞的公司,沒多久就被 Google 或 Facebook 等大公司收購了。這不是英雄所見略同(因為更早),而是對趨勢的敏感度,這種能力可不是能輕易練成的。個人覺得醫生在高壓與緊急時的臨危不亂與精準判斷,且有快速搜尋並消化資料、精準鑑別診斷的能力,令人敬佩。

 

 

如果是好的,人家為什麼要留給你?

 

陳志金主任的演講風趣但非常縝密。對於外國高薪醫師外留議題,比照「流言終結者」的規格,進行 3 個月攜家帶眷的親身考察。實地探訪、搜集情報、釐清資訊、考察食衣住行生活文化,進行流言破解,讓大家知道這個假議題來自馬來西亞房仲的炒作!以案例完全體現前述醫生訓練之仔細與優勢。看來醫師們要是轉作稽核,很多人會失去飯碗啊!

 

最末陳醫師強調「如果是好的,人家為什麼要留給你」,有時標題殺人法會讓人進入思考誤區,真正該問自己的是「輪得到自己拿好康?」然後反推問題與基本訊息比對,就可以發現最淺而易見的不合理。除非夠好,不然是搶不到的。但如果真的夠好、夠頂尖,別人會搶著找你合作。

 

 

不是跨界 而是無界

 

「學習跨界」這對非醫護背景人員,是最親切易懂的區塊。也很好奇醫生平常這麼忙,到底如何自主學習、如何跨域學習。

 

陳畊仲醫師說自去年受 318 學運思潮刺激,思考「能為社會作些什麼」。去年事件果然是不少人的人生分歧點:其實我們都無法置身事外。我們在台灣這塊土地上。以「想要為社會作一些事情」為夢想,再來就必須以實力撐起夢想。

 

不是跨界,而是「無界」。簡報圖檔馬上讓人聯想到「燃燒吧!我的小宇宙!」舊教育思維期待人員在自己的領域極專業,但不鼓勵次專業與多面向學習。現在單一專業已不足,其實需要轉念思考,撤除自己心裡架設的藩籬。堅持去作、請教專業,並且讓自己樂於作這些事。不少講者也都提到,決定方向之後,就會有相應的契機,把你往夢想推進。

 

 

不為資訊而資訊,從需求出發。

 

陳育群醫師在大學時,就以資訊技能,改良醫學院共筆的使用模式與普及程度。而且他說當他這樣作時,非常開心。那一份共筆過了八年後還是廣泛的被推薦與查詢 XD 隨著資訊系統進化、陳醫師也吸收新知,並用於醫療作業上。甚至還以大數據分析出,醫療論文通常卡在人生第一篇,之後產出數量與速度會呈反相關,是「頭過身就過」的概念。也開啟新思惟《健保資料庫工作坊》的契機。陳醫師強調以需求為出發,不是為資訊而資訊,而是從資料分析,釐清問題、解決問題,從而改善環境或系統體質。

 

 

以行動補足匱乏,向沒有借東西。

 

楊斯棓醫師開頭就以台語說,台灣最好的三個行業「睬政治、蓋廟宇、做兄弟」…這應該是職場界的台灣三寶吧(咦)但其實我們都有讓台灣更好的想法,如果想當三寶請左轉不送 XD

 

楊醫師是參與反核活動後,發現反方論述不足,為了推廣反核理念,於是發心自費辦理環島演講,全省走透透,還辦到海外場次!也因環台演講的契機,才能成為 2013 年 TEDxTaipei speaker。

 

楊醫師推崇火星爺爺的「向沒有借東西」,其概念就是以行動補足匱乏,改善現況的洞察力與執行力。也持續精進演說、簡報等各項能力,不吝搭建舞台,讓有志者一齊參與,一起成長。長期推動,能有效提升台灣演講活動的聽眾水平與講者水平。我對這樣的理念與執行力,非常欽佩。

 

 

與其詛咒黑暗,不如讓自己發光。

 

因為科系與職業關係,從沒想過要創業。了不起只想過部門內流程或異常問題改善而已。但了解創業成功者的歷程、思維,能衝擊舊有想法,也能反問自己:「為什麼拒絕這個選項?」

 

蘇迎士醫師曾經歷過 SARS,經歷黑鍋事件、消沉與人生谷底後,悟出如果要作出改變,其實就像細菌,黏著、依附、成長、壯大,強到能作出對組織或部門更好的變化。

 

之後到資源匱乏的花蓮國軍醫院,「與其詛咒黑暗,不如讓自己發光」,與其讓他們亂搞,不如自己弄出可行的 project,捲起袖子跳下去做!包括情報搜集(酒商等)、深入敵營(搞懂健保運作)、聚人成事(一起作專案)、擬出比別人更好的可行方案,還要考量水至清則無魚的利益角力。從蘇公的演講中,感受到讓廢地綻放花朵,要極強大的意志與行動力。

 

 

向全世界學

 

原本就知道蔡校長很厲害,今天還是再一次被「超級好才是好」震懾。醫界到底有多少怪咖,又聰明又努力又會與時俱進,還能搶在趨勢之前。以專業拉大差異化並放大他,這樣別人就看不到車尾燈了啊!

 

和全世界學,也讓我很震撼,或許在醫界與資訊界這是習以為常的,但在其他職域,若不是在外商或經常出差,這其實只是口號。和不同的領域學習,才會給自己不同的視野與不同的期許,才會知道沒有理由安逸。而「懂團隊」,單打獨鬥就只一人,志同道合組成團隊,才能讓眾人離目標越來越近。

 

 

如果人生的阻礙是自己,那就把自己搬開。

 

也是從 318 學運「自己的服貿自己審」網頁,開始關注 XDite 部落格。XDite 快人快語,但都能直指問題核心,讓我們反思觀念陷阱,例如:「安全索讓你掉不下去也爬不上去」、「喜歡的事要天天做,當職業做」、「只作自己喜歡作的事,但把它做得超好」、「一直檢討自己」、「如果人生的阻礙是自己,那也要把自己搬開」,充滿了作、debug、調整改良、再作的工程師魂。

 

 

缺乏的只是決心

 

知道 Jamie,是臉書朋友的網路動態推薦,進行追蹤。以「看看創業者怎麽想」及「同學都有買書看」兩個原因,在課前即看完 Jamie 新書「創業」。

 

Jamie 的課前回答也讓人印象深刻:其實是類似的問題,但怎麼換成「創業」兩個字,大家就變得手足無措,難以判斷或難下決策?這是課前回答中,最衝擊我的一篇。或許是受雇者角度,所以怎樣也想不到,竟能那樣反轉思考。而且替換問題後,很多答案一點都不難,而且馬上會知道,不論是重大決定或創業,自己缺乏的是決心。

 

此外,創業成功率低於 1% 而且超級低,渡過「死亡之谷」平均需要 1~4 年。而且這 1% 的後續,也不是一帆風順。XDite 與 Jamie 都提到了「找到天命」,只要找到了,沿路上所遇到的問題困難,會有動力主動請益、排除、解決,不會坐著等別人救援。而如果此解決問題模式能重複且能商業化,它就是一個利基、一個創業的可能。

 

 

震撼與啟發

 

專業、超專業:13 位講者都各有其深厚的專業領域技術實力,而且都能快速持續更新。成功真的不是偶然,惟超級好者得生存。

 

熱情:找到喜歡做的事,一直做。「好玩、很有趣、爽、開心」是他們做事的動力。不是為名為錢為稱讚、也不是為資料而資料、為能力而能力。開心做的同時,能讓世界更好。這已經是不同次元的世界觀了。

 

紮實的實作經驗、思考鍛練與壓力管理:看得到的是台上的成功,但前面的築底打基礎、自我投資、成敗壓力、人情冷暖、心境調適、不輕言放棄,都是看不到但必然存在的。

 

 

場邊花絮

 

也分享兩個場邊花絮:開始前的現場門口,一位衣著正式的男子,和蔡校長遞名片並詢問能否現場報名參與,蔡校長以確保與會者權益婉拒,此其一。(橙編按:啊,你連這都看到了啊,真是不好意思 XD) Q&A 時注意到楊智鈞兄積極提問,沒被點到之前,每一次都快速積極舉手,不放棄任何機會。此其二。看見積極爭取機會的身影,故簡記。

 

 

在此宣告我的決定,請大家鞭策和嗆爆我吧 XD

 

整天的課程非常緊湊,在講著的分享中,專業的、親切的、歡樂的、打臉的、省思的、溫暖的各種衝擊,輪番而來。把不同領域的思維,帶回自己所在的環境使用;持續學習不同領域知識;以開放的心接受問題、質疑與不同思維。在過程中,也須自問何為價值,成就更好的自己與台灣。

 

論壇結束後,自己作了下列決定:

 

  • 架站寫部落格
  • 嘗試解決本業的問題與資訊分享
  • 鍛練自己成為本業講師

 

這些事情,以前會覺得很麻煩,甚至想都沒想過,等別人做、不關我的事。但與其空等,不如捲起袖子來做。應該要盡自己所能,去解決問題,不要輕言放棄。楊醫師、Jamie 都提到,要做事就要在臉書宣告,等這篇被貼出來,應該就有更多人鞭策和嗆爆我吧 XD

 

 

追蹤新思惟國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