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 / 4 / 20

想清楚,自己要什麼樣的人生。

 

作者:林口長庚醫院 家醫科 林彥安 醫師

 

 

MECO_20150412_502

 

 

人生道路的抉擇

 

在大學時代,進醫院實習之際,我高中模型社的學長曾經講過一句話:「依你的能力,不繼續發展實在很可惜。」我當時只是淺淺的一笑,覺得人生就是不斷的選擇。我現在決定要把醫學學好,那也注定要放棄其他事情。任何的選擇,都必須付出機會成本;當年與我上同個頒獎台的玩家,七年過去,現在已是全國知名的模型教師。

 

 

有一種概念,叫做跨界。

 

但我也常常想,如果我此生不走醫療,而是選擇其他專業,究竟會過的如何呢?很有意思的想法。我所敬佩的 PCMAN 學長,如今也離開醫院,在去年選擇踏入資工領域發展。接著,又經由新思惟,認識了許多臥虎藏龍的前輩們。他們卓著的表現與成績,都告訴我了一件事「一生做一種以上的事情,並非不可行;也不需要因為一時的生涯選擇,而埋沒了未成真的夢想。因為有一種概念,叫做跨界。」

 

 

台上講者,各有專精,場場精彩,但如同陳建華醫師所言:「策略是一門取捨的藝術」。資源有限,但慾望無窮;人人都學,恐怕是天方夜譚,但其中若有幾位讓我從心底深處感受到最大的共鳴,或許最能夠引導我前往自己的「天命」所在。因為「第 0 步」是最重要的。景仰什麼樣的典範,自己可能就適合成為什麼樣的人。其中,陳育群醫師和鄭伊廷工程師的熱力,最讓我心嚮往之。

 

 

從自己最擅長的出發

 

陳育群醫師的開頭真的是太酷了!用他最擅長的資訊科學,在課前就指出了本次論壇的觀眾,最在乎的 8 件事。我覺得自己也需要用這種大數據分析法,來看我潛意識中最在乎的事情是什麼 XD。

 

陳醫師的一句話最讓我有所感觸:「你不需要跟你的朋友們比較聰明」。在內科系的領域中,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,幾乎是必然之事。但面對比自己更優秀的存在,我想所需要秉持的是「從自己最擅長的出發」。自己能給予他人或環境的價值,不見得會比較低落。

 

如果我在二類產業發展,我想我也會是個技術本位的人,但陳醫師不同的是,運用技術的背後,都和人的世界做了實用的連結。擁有技術了之後,如何用技術為人打造更方便實用的世界,以「創造更好的生活方式」,是值得我去效法的。

 

 

精益求精,高手過招。

 

鄭伊廷,自身擁有超凡成就卻毫不避諱,大方與觀眾分享心路歷程,令人印象深刻。我還是覺得這種經歷太過神話,平凡如我恐怕學不來。但最受用的是她的警世之言:「安逸會消磨一個人,出去學習被罵才會成長。」不管是專業學習還是興趣培養,這都是我最常踏入的誤區。不是天天在做自己喜歡的事,就會變高手;只是自己練功看不見盲點,不會變成世界第一。也呼應了蔡校長所言,要走出去跟最強的高手交流。

 

 

取捨的藝術

 

一般心得寫到這裡,就「全劇終」,但我的第二層意外是,即使事業蓬勃發展,平步青雲,鄭伊廷甚至在「順境」中也嚴格檢討自己,不給自己絲毫停滯的機會。這種不甘於自己的眼界,把榮耀和機會分享給團隊,本身就是很有眼界的事情了,而且這種 leader 前所未聞。

 

其他的講者所言,也都很具啟發性。例如陳志金主任一講,我就「不想出國」了;林之晨一講,我就「不想創業」了。能夠提早看清事實,我覺得也是挺棒挺省功的。但,最後我想提出的是,想要跨界前,第一件事情還是要想清楚,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人生。

 

跨界學習可以令我們的事業加分,可是家庭得分多少?其他生活呢?這些的順位被排在哪?畢竟,不是每個人都是事業第一,也不是每個人都想把事情做到世界第一。縱使事業卓著,倘若家庭經營失敗,那也是沒有用的。人生策略,也同樣是一門「取捨」的藝術。

 

 

追蹤新思惟國際